“什么......”朱由崧吓得从蒲团上跳了起来,这可真的把他惊到了,他的父亲朱常洵竟然想学成祖,这还是他贪财好色的父亲吗?
开什么玩笑啊,这可是造反啊!成祖朱棣当初是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的,他父亲难道也想用这样的借口起兵?
问题是,成祖朱棣本身守卫边疆,麾下拥有十来万能征善战的将士,又有黑衣妖僧姚广孝相助。
他父亲有什么,只有一千多私兵,和一些拿不出手的府兵,加起来都没两千人,这些私兵再能征善战,也不能跟朱棣手下常年征战的将士相比较啊。
而且纵使是成祖朱棣这样拥有精兵强将的藩王,对上朱允炆的大军,也不是摧枯拉朽,双方也是各有胜负。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他自己,太过于信任儒家大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
这三人负责给朱允炆出谋划策,他们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任何一个人拉出来,都是能够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
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他们觉得现在是削藩是最好的时机,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
只会在兵棋上各种推演,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战场上有许多突发情况,理想往往跟现实是相反的。
虽然削藩是必然的,但削藩方法不对,擒贼先擒王,就应该先拿拥有兵权的宁王和燕王开刀。
朱允炆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拿最没有威胁的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开刀,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这样一来,坚定了朱棣举兵造反之心,而拥有几万精骑的宁王为求自保,也投靠了朱棣。
于是靖难之役开始了。
出征前,朱允炆还特地交代,不要伤了我叔叔,不要让朕有弑叔之名。
问题在这之前,朱允炆已经逼死好几个叔叔,该讲仁义的时候不讲,不应该讲仁义的时候大谈仁义,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何来仁义。
因为这样的命令,将士们在战场上畏首畏尾,几次失去临阵斩杀朱棣的机会,一手好牌被朱允炆打得稀巴烂。
老将耿炳文是朱元璋给朱允炆特地留下来的,忠心没得说,但耿炳文有个特点,善守不善攻,原本是可以将朱棣限制在北平一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