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是一直再等国家政策的落地。
后来,终于醒悟,也多亏了周进成的点拨。
现在的张子明豁然了。
等什么等。
自己可是重生而来的啊,做事情还需要干等着吗?
自己可以想办法推动历史进程,某些政策可以推动提前落地的。
就像自己把徐一民的成名,提前推动了一样。
要不是自己的推动,徐一民的成名至少还要等三年。
张子明的脑子里,现在全是推动政策提前落地,而不是等待政策落地。
其他地方推动不了,至少要在瓶子村和大北河公社进行政策推动。
所以,对于杨佳明的橄榄枝,还是婉拒了。
不过,还是感谢杨佳明,又一次刺激了张子明推动政策提前落地的决心。
“杨哥,谢谢你的好意,如果真的来省城当一名公安的话,确实是很好的出路,只是我的想法并不在这方面。”
张子明如实说出了想法。
“那你一定是想当个体户了?”
杨佳明这样猜测是有道理的,哪有农民会是张子明这个样子啊。
随后二人讨论起了个体户以及“大包干”的政策。
“杨哥,你在省城工作,又是公安系统,能不能帮我多找一些资料啊,像是凤阳县、天安县等,他们那里现在实行的是一包到底的大包干政策,我想收集一下这方面资料。”
张子明的想法很简单,这些资料就是可以学习的模型。
民安县还是太保守,现在还是实行“包产到组”的政策。
要说有没有变革,答案是有;
但是,变革的又不彻底。
想干又不敢干,是大多数地方的现状。
粮食产量的增加几乎可以忽略,而且劳动力并没有解放出来,这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张子明有了新的想法。
等从省城回去,就先去找公社的郭书记,先从瓶子村开始,提前进行大变革。
杨佳明没法劝说张子明来省城,虽然是先从临时工干起,但是有办法转成正式公安的。
虽说劝说不成,但还是答应帮忙搜集一些资料。
好好的正式身份不要,非要干个体户。
虽说省城有很多个体户,但是,向来是不受待见的。
有一个稳定的“单位”,按点“上班”,才是正经人家。
但凡有当个体户的,说个亲事都费劲。
这种状况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大为改观。
首先单干尝鲜的这批人,百分之九十都成了万元户、十万元户。
当跑街的溜子,成为了款爷,再也没有人嘲笑个体户了。
张子明下定决心,从省城回去之后,就发动变革,让政策提前落地。
不解放劳动力,就算自己办了厂子,哪有人给自己干活啊?
饭后。
回医院的路上,张子明一直琢磨着如何跟郭书记沟通,哪怕只选定瓶子村进行试点也是可以的。
就是不知道郭书记的胆量怎么样了。
至于,张子明会做哪方面的生意,也已经开始打算了。
怎么做都要一炮而红,绝不能拖泥带水。
关于产品的销路问题,张子明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如果只是面向国营商店和供销社的话,那可能会被拖累死的。
销售渠道,一定要打开思维,面向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