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将军组织的兵谏,让一群重臣们重获了自由。
于是,女帝选出了几人负责改革后的科举替换内容。
这几个人选出来之后,女帝便私下找了他们这些负责人提要求:两年后的科举,女子参考人数必须有一半。
虽是两年后,但时人重男轻女,若是真的等到两年后再考虑此事,恐怕科考场上,得全是清一色的男人。
因此高景宁决定,现在就要为这件事情打好基础。
朱青梅是朱修琮手下,特别出演的科研人员,她想了想,道:“不若,我们亲自去百姓家中走走,查访一下?”
科举门阀子弟有,但大头肯定是平民百姓。
说起来,在场的官员们,都是不清楚平民百姓生活的,连朱青梅自己,自懂事起,便受朱修琮庇护,接受不一样的三观塑造,她自己也同样不清楚这个时代平民百姓生活。
“好,那就走访一遍。”高景宁一锤定音。
先不说朱青梅是朱修琮的人,她说的话有分量。
只说朱青梅的这个方法,一听就觉得极为可行。
于是,几个官员,另带了一些下属,纷纷到京郊平民处微服私访。
“丫头,过来烧火做饭,吃了饭赶紧做绣活,要卖了银钱供大郎念书的。”
“好嘞,娘!”
这是一处小镇的规模,大萧朝一户很平常的人家的对话,朱青梅飞身就越过了一道墙,来到厨房外边。
她看着厨房边,一个十二岁女孩子,十分麻溜的生火做饭。
便问:“你不念书吗?”
女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会多出一个人来,十分惊恐。
朱青梅意识到了自己的冒昧,连忙取下头上的一根银钗,递给她,“对不起,我没想伤害你,这根银钗,你拿着戴吧。”
女孩子这才感受到她的善意,笑了起来。
“我一个女孩子,念什么书?念书是大郎他们那样的男孩子的事情,我操持家务,做绣工挣钱,供大郎就行。”
朱青梅:“为什么女孩子不能念书?”、
女孩子奇怪地看着她,“这是自古地道理啊。”
她心中十分纳闷,眼前这个姑娘穿戴极好,一看就是贵女,可为什么,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都不懂呢?
自古的道理……朱青梅十分无语。
她翻墙走的时候,耳边还传来了女孩子自言自语的声音,“天呐,这么好看的钗子,还是银子做的,要是卖了,大郎的束修就够了!”
朱青梅心头一堵,不想再听。
另一家,几个女子冷眼看着朱青梅,像是看一个奇葩。
“女子无才便是德!怎能念书识字?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不配做女子。”
“女子只需要为家族做贡献就行了,念什么书?”
“想念书,那就生个儿子,供儿子念书啊,儿子成了读书人,你这一生,也就值了!”
……
几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将朱青梅好一番冷嘲热讽。
她们的父母暗叫说得好!不愧是他们夫妻俩教出的女儿!
朱青梅转身就走!
她和几个官员又走去了一个学堂,不意外,学堂里清一色的男子。
他们来得巧,正好听到学堂夫子正在教一众学子大道理:“男为贵,女为贱……”
朱青梅就给了那个学堂夫子一巴掌,冷声道:“你说什么?你身为夫子,就是这般教人的?”
“你是何人!竟敢闯入学堂,你一个女子,反了天了!”
学堂夫子正义凛然,丝毫不惧怕朱青梅。
朱青梅又扇了他一耳光,把他打趴下来。
高景宁等人没有拦她,朱修琮的下属,还没有犯重大错误的时候,都由着她。
一行人来到农村,只男子读书的这种情况更多,因为农村就算是男孩子,很多也读不起书,所以一旦有机会,女孩子连个偷偷识字的机会都没有。
一行人又查探了几天,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列出了一个总结。
*
“你的意思是,将女子念书识字的这事,写在律法里?”
义康眉头微挑。
高景宁道:“是的,律法必须写,只是大萧朝识字的人数不多,许多百姓不识字,也就不清楚律法,没有机会知道,那么,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
“比如……”
“比如,制定一个科举前提条件,以每家每户为单位,若家中一个男子参加科举,那么家中必须要有一个女孩子也参加科举,否则男子就没有报名科举的机会。”
这样一来,有多少男子参加科举,就能有多少女子参加科举了。
义康点点头,其实她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高景宁说得,算是和她不谋而合。
她问:“那如果,参加科举的女子根本不识字呢?”
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觉得女子出息了可以光宗耀祖,朝廷下了这个命令,要求女子报名,那就报名啊,反正女子不识字,科考肯定落榜。
如此一来,根本不影响男子的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