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除了四叔和原来的那个王陆生,没有其他人上过学堂,大家都是这样子过的呀!
长大了就帮着家里种田干活,然后到了年龄就娶妻生子,种田养父母妻儿,以后再看着儿子娶妻生子,儿孙绕膝。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没觉得哪里不好。
其他人显然也是这么想。
乔老太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可是,老四是自己的儿子,东儿他们几个是自己的孙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不好偏心。
倒是陈惠娘开口说道:“苒苒,你四叔去了书院,小东十几岁了,好歹还能帮家里干点活儿,他就不去学堂了,就让南儿和西儿去就行了吧?”
不是陈惠娘不想让自己儿子有出息,只是一来乔东过了年就十三岁了,再过个几年都可以开始说亲了,这么大才去上学堂确实有些晚了,要是考秀才举人的话,最早恐怕都要二三十岁了,家里如何能供得了那么多年?
二来,相公出事之后,他们大房就剩下她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
前几年苒苒痴傻,东儿北儿又还小,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家里的重活累活都是几个小叔子在干,她总觉得过意不去。
现在苒苒不再痴傻了,东儿也长大了可以帮忙干活了,若是让他去上学堂,她怕其他三房会有意见。
只是在她话刚说完,乔老二却紧接着道:
“大嫂,东儿一向聪明,学什么都容易上手,这些年我和老四也多少教他识了些字,也不算完全没开蒙,要是去了学堂,肯定很快就能追上同龄人的,就让东儿去学堂吧!南儿和西儿愚笨,他们去学堂就是浪费钱,还是让他们在家里帮忙干活吧!”
陈惠娘连忙道:“这怎么能行?哪有做大哥的去上学堂,让弟弟们在家干活的?小东力气大,在家里能帮更大的忙,南儿和西儿还小,努力一点,说不定也能跟他们四叔一样有出息。”
“不,还是让东儿去……”
乔苒看着让来让去的自家娘亲和二叔,无奈地一抚额。
就连乔四海也觉得自己一个长辈去念书,让几个侄子在家干活,他很过意不去,也说让几个侄子去上学堂,他在家里干活,或者去城里找一些活计挣钱。
乔苒无奈地打断他们的话。
“好了,不用谦让了。让奶奶决定吧!”
她将目光转向一家之长:“奶奶,您觉得要不要让小东他们都去学堂念书的好?至于束修,你们都不用担心,咱们家不缺银钱。光是我救了那陌公子,他就付了我几千两诊费,把家里所有孩子都送去学堂也交得起束修。至于家里的活儿嘛,第一年大家都不会种太多粮食,够家里吃就行,这两年咱们这些刚安置的难民都是免赋税的。而且有银钱还怕买不到粮食吗?”
乔老太想起当初苒苒交给自己的那一叠银票,虽然她不识字,但是想想一个员外郎的家当,能少吗?
那些银票,加起来少说也得几千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