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冬执行官,开局绑定冤种系统

第456章 辅助核爆怎么不算是核爆呢?

“她这样子已经多久了?”

这是苏命走进祭司塔后说的第一句话,倒也不是祭司塔内没意思,主要是荧子姐哭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让人很难不去注意。

“嗯我想想啊...看到七天神像后兴奋开心到昏厥用了二十分钟,做好心理建设伸手去碰神像用了十分钟,获得火元素后又紧张到昏厥用了半个小时,醒来后用了一分钟使用元素爆发,然后就哭到现在了。”

艾希雅掰着手指认真的进行了回忆,发现荧起码也得哭了一个钟头了,不知道是想起什么了才哭的这么伤心,难道是因为她那还在失踪的哥哥吗?

“至于吗...”

苏命也有些不会了,不就是没抽到核爆神技嘛,不至于难过到这种地步吧,这不还有至冬没去,真正的核爆神技往往都留在最后,没准就给荧拿到了冰元素地爆天星呢。

荧抹去眼角的泪水,整个人都不好了。

“哪有这样的元素爆发啊,我受不了了,绝对是这个世界在拒绝我!”

荧很委屈,原以为岩元素是核爆之旅的开始,谁能想到岩元素就已经是终点,她核爆的梦想这辈子怕是完成不了了。

“看看。”

苏命表示好奇,但是没忍住脸上的笑容,直接就让荧子姐破大防了。

“熔岩,聚集吧!”

荧摆烂的使用了元素爆发,以自身为圆心形成了一圈炽热的火环,“喏,就是这样了,每次使用元素战技或爆发就能获得额外攻击力与火元素附着。”

“不画地为牢班尼特plus版本?”

苏命直接就惊了,莫非荧子姐要转型当顶级辅助了?

荧撇了撇嘴,又抬手使用了元素战技,就是普通的搓火球,然后扔出去,属于是很敷衍的类型,就算放到游戏里都打不过四星角色特效。

“其实你也不用灰心,搭配火元素的爆发,你的荒星也能赶上半个...呃,零点一个天动万象了,这后面不是还有冰元素在,没必要现在就放弃核爆的梦想。”

苏命语重心长的安慰着破大防的荧,生怕这位放弃旅行直接回稻妻养老安度晚年,天天左手绫华右手宵宫主打的就是一个海王,这下可就好了,空在深渊等一千年都等不到荧抵达旅途的终点,亿万年后荧子姐估计还在和新的美少女贴贴贴呢。

“放心啦,等到明天睡醒荧就能接受现实的,不用担心。”

派蒙显然是很了解荧子姐的想法,破防只是一时的,继续撩妹才是永恒的真理。

真要是停止撩妹荧大概会立刻生理性死亡,提瓦特万雌王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生命不止撩妹不息!

“算了,大不了给你打辅助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下)
战争与和平(下)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