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在见到有部队在城中扎根后,后续进攻部队冲锋的也更猛了。
可迎接他们的,是三德子早就布置好的火力网。
同时又由于这火力点,与己方小部队扎根的地方太近,导致大熊这边的喀秋莎根本就不敢朝那里打。
本来也是,大熊的任务,就是强渡伏尔加河,到伏尔加格勒中扎根,现在付出多大牺牲,刚刚有点起色,怎么舍得去炸掉。
在又冲进去几支小部队后,大熊这边就更加的畏手畏脚了。
只不过大熊的指挥官反应还是很快的,其实在一开始的他就觉得事情不对劲了。
冲进去的人坚守的太久了。
昨天也有人冲进去过,但是很快又被三德子压的下去。
这就是三德子故意放进去限制他们炮火的。
围点打援。
或许他们以前不知道这个词,但随着神州的抗战胜利,各国对神州一些军事的案例进行过多次的分析,其中就有平安城保卫战。
后面鬼子那些岛屿的战役中,也频繁的使用着这种战术,所以这几年来,凡是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多多少少都听过。
当然鹰酱那边参加过太平洋战役的指挥官,他们可以很豪气说一句,他们不但听过,还见过,甚至还吃过亏。
见到这种情形后,大熊的指挥官思量片刻后,反而笑了起来,很快,一道新的命令下达到了大熊部队。
下午三点。
大熊再次发起了强攻,依旧是朝着小股部队占领的地方开始了冲锋。
就在三德子这边觉得大熊又要来送,还有些得意的时候。
所有的喀秋莎炮火同时开火,目标就是这些小阵地前方。
两轮齐射后,大熊的大部队趁着炮火轰炸,火力消失的时间点,快速越过冰面,登上了伏尔加河的西岸。
当三德子再次支援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大熊的大部队已经突破了河岸。
五公里的河防,此时半数以上,都被大熊收复,而且正在快速的收复着其他河岸阵地。
三德子这一招算是玩崩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也是他们不懂东方文化惹的祸吧,但凡知道一点,那也应该明白,这一招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围点打援。
这一招是围点打援和关门捉贼的结合。
不管平安城保卫战,还是鬼子的岛屿争夺战,用这一招的时候,都是得满足两个条件的,首先就是门得硬。
平安城那里,是因为鬼子没有重炮,堡垒能抗住鬼子当时的火力。
鬼子在岛屿上的礁堡,那更是能够抗住舰炮的玩意。
两个地方共通的点就是关住贼的门,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中,不管是被困的,还是外面的,都破不开这个门。
而三德子的这门,他有个屁的门,别说抗住喀秋莎了,迫击炮估计都扛不住。
也就是进来的大熊小部队火力弱了点,不然连喀秋莎都能省了,直接就是里应外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