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生活在经过这个小小的插曲之后又恢复了平静,但是两人也明显感觉到院子里的人对他们的态度潜移默化的改变了。
变化最大的是刘婶,之前她对陈科和陈志明里暗里都说过陈玉是女娃,岁数一到都会嫁出去,留在家里干点家务多好,读那多书干什么?
现在见到陈志陈玉张口却改成了,“陈志你不读书那就努力挣钱,争取让陈玉读出来,那你们老陈家可就有两个出息娃了,你爸妈九泉下有知,那也得乐开了花。”
陈玉纳闷,问陈志,“刘婶怎么突然改口了?不再说女娃要嫁人读那么多书没用了?”
陈志嘿嘿一笑,“因为刘婶悄悄问过我大哥到底是怎么进研究院的,我就说啊,当然是因为读书啊,再加上我大哥脑子好,所以研究院的领导就看中了呗,我还说你现在这么努力读书也是为了成为像大哥一样有出息的人。”
陈玉恍然,“怪不得呢。”
刘婶嘴碎,没几天,整个院子里都听见各家大人催促自家孩子努力读书的声音,本来疯跑疯玩的孩子放学后也被拘了起来,有时看向陈志和陈玉的眼神感觉都带着幽怨。
除了掀起读书热潮,院子的人对两人仿佛也更加亲近了,哪家哪户煮了好吃的,时不时也会端点过来说让两人尝尝,平时也会问问两人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就连哪家供销社有供应可以去抢购东西了这种“机密”消息院里的大妈大婶都会给陈玉分享,还会特意叫上她一起去。
两人对此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邻里关系能变好更进一步没什么不好。
日子又这样过了两天,陈志每天不辞辛苦往运输厂跑想找人当师傅学开车的事终于有了点结果,一个马上要退休的老师傅愿意教他,但是话也说得特别直白,教可以,拜师费不能少,而且老师傅退休的工作也不能给他。
意思是陈志就算学会了开车,那也只能自己凭本事找工作。
就算这样,陈科也开心得不得了,把自己发的工资凑了凑,发现不够就到处想找同事借点。
他同事表示不理解,“你大哥不都进研究院了吗?你找你大哥拿不就行了?况且你大哥之前的工作呢?为什么不让你去顶替?”
“我大哥还不是才去,哪里能那么快拿工资,还有,我大哥之前的工作就是人家纺织厂连怜恤我们孤苦才好心给换的,咋,我大哥走了我好意思顶上去?我才不要,我能自己找活路。”陈志没有说的是,就算陈科有钱他也不想开口要。
大哥十六岁就能养活他和陈玉,他十六岁也能凭自己找到工作。
不就是两百块钱嘛,他一定能凑齐剩下的一百三十块!
晚上,陈玉掏出自己攒下的零花钱,陈志仔仔细细数了一遍,很好,只差一百二十块了。
陈志要赶在月底国庆之前凑齐两百“拜师费”,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到处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同样过得忙碌而充实的还有王景江,每天在纺织车间里要把陈科的事迹说上八百遍。
关键是他不累,车间里的大妈大婶们听得也不累。
无他,陈科现在在纺织厂几乎都成为了一个传说,一个为了抚养弟弟妹妹而放弃读书,但是仍坚持不懈自学的奋斗终于进了研究院的科学天才。
就在王景江滔滔不绝的时候,工会办公室里也在上演着同样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