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烽火燃血

第631章 再次分兵

“我们现在距离日军在晋南地区的指挥中心临汾已经只有不到120里的路程了。”

西路军的前线指挥所内,王超看着地图对众多军官说道:

“因为北上的道路有且只有这一条,日本人的抵抗变得越来越顽强了,我们部队的伤亡也正在逐渐增加。

不能与日本人一直相持下去,必须尽快在战线上找到一个突破口。”

等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地图上以后,他接着说道:

“目前已经探明的在南线的日军部队主要有,被我们击溃的108师团、驻守临汾地区的第36、 37师团,负责侧翼保护的第21和第17师团。

另外还有充当预备队的独立混成第三旅团、第四旅团第九旅团!

临汾地区的地形虽然较山西其他地方来说颇为开阔,但是整体上并不利于大兵团的会战,也就是说兵力很难展开。

日军的这些部队分散在各个地方,他们并不打算与我军进行直接的决战,而是坚守城市,阻止我军北上太原!

如果一直发动攻坚作战,耗时耗力不说,部队的伤亡还会很大。

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寒冷,一直相持下去,于我军不利,于总司令的北伐战略不符!”

西路军副总指挥程颂云显然已经有了思路,说道:

“东路军的进展颇为迅速,接连收复许多县城,目前已经正式开始向北攻击了!

参谋部方面刚刚转来的情报,日本关东军抽调精锐的第12师团和第14师团入关,增援华北方面军。

第12师团被用到太原方向,第14师团开始转乘汽车南下。

第14师团的最终目的地是长治,他们的任务是阻止东路军北上。

加上关东军的这两个师团,以上便是日本华北方面军能够运用在山西战场上的所有兵力了。

单看敌我双方的兵力,我们占据着优势。

但是也不能因此轻敌,北伐作战需要的是干脆利落,不能被我们打成旷日持久的相持战。

虽然沿着公路和铁路平推,最终也能打到太原,但那样的话需要耗费的时间太多。

我的想法是我们不能被部队的重装备所牵制,思想要稍稍回溯一下,想想以前没有重装备的时候是怎么打仗的。”

第七十二军军长吴静山率先反应过来,颔首说道:

“由于战场地形狭窄,日本人无法展开兵力,我军同样如此,很多部队自从渡河之后就一直在观望,没能够发挥作用。

当年日军在取得太原会战的胜利之后,携大胜之威沿公路和铁路南下,轻轻松松就将整个同浦铁路沿线都控制了。

当时山西的国军部队兵力少,士气低迷,在太原会战失败之后一溃千里。

我们如今面临的情况与当年的日军部队有相似也有不同。

日本人明显摆出了誓死抵抗的架势,我们不能跟着他们的思路走,谋求速战速决。

但是大路又只有一条,那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选择从小路,甚至是从山区迂回。

我们进行二次分兵,派出精锐的轻步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向临汾以北的区域运动。

主力部队继续一板一眼的攻坚,吸引日本指挥官的注意力。

等到东西方向的轻步兵运动到日军后方之后,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日本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将太原地区的部队也调过来,围堵我军迂回绕后的部队;

第二,岩松义雄在意识到晋南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命令所有部队向着太原方向撤退,以太原为中心组织新的会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
我穿越了但金手指丢了!王小龙误入虫族陷阱,被虫族以种族天赋送到了一个异时空的明末。这里时空在成祖时出了不同结果。燕王朱棣造反失败被杀,据说是阵前中流弹堕马死亡。诸藩皆被废。鞑靼依然强盛。外患内患皆严重。到处盗贼如毛。乱世出英雄。……而王小龙...
玉龙2009
血色黎明
血色黎明
以热血换黎明,用生命写忠诚。靠胆识战魔鬼,凭智慧斗凶顽。
徐亚光
水浒粮草小兵甲
水浒粮草小兵甲
以贼窝里的吃饭、穿衣、利益、“官位”、人性等为主题,来讲述水浒故事,不求标新立异、耳目一新,但求探析好汉们内心深处的故事。
一弟于一
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
成亲后,我玩刀的娘子开始娇羞了
永嘉十二年,苏州府大水,房屋倒塌无数,良田被淹无算,数万百姓衣食无着,成为流民。李想穿越过来,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丐帮弟子,就在他感叹着老天或者系统不公的时候,却被一阵吵杂声惊醒。只见几名彪悍的汉子忽然闯了进来,为首的却是一名体型壮硕,膀大腰圆的少女。少女手提两只硕大的铜锤,至少五六十斤,这彪悍模样,后世的举重运动员,都没法比,这么猛的妹子可真是......没见过。少女环顾一圈,最后看到了李想,脸上露
佐蓝
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本书融合科举+感情+朝堂+官斗+战争等各种元素)赵琳,本是华夏最为年轻的古文学教授。穿越后,成为了大周一个享有“文曲星”“神童”人设的少年童生。却被提学大宗师,断定为“为人轻浮,终生无成”。面对人设的即将崩塌,他凭借着两世的超凡智商、才华,一举拿下院试案首。乡试中,更是一举夺魁,成为解元,夺得“中原第一才子”的名号。他鸿运滔天,救下的乞丐是书画诗词四绝的江南第一才子。大周魏王、未来的储君、皇帝,
林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