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山里玉太白和孙思邈吃的最多的蔬菜就是地瓜苗。
地瓜也是最省心的作物。
等山里的地瓜苗长势好了再种。
二月初九,李二带着几个心腹重臣又来到了玉家庄。
此次来的目的主要是看玉米。
但李二一进玉家庄的土屋院子后,就发现不对劲。
“太白,庄子里的人怎么少了?”
李二看着冷冷清清土屋和院子,只有一个铁炉还在运作,院子里仅有十几个铁匠和一些做瓷器的人。
“父皇,大部分人都去帮忙建房子了,儿臣答应他们要给他们盖房子。
一些强壮的在外边犁地。”
庄子里的人见到皇帝陛下来了之后,纷纷行礼,然后又继续各忙各的。
尤其是那些铁匠和正在做瓷器胚子的人,更是不愿搭理皇帝陛下,他们忙着呢,行礼的时候都不情不愿的。
李二倒也没怎么在意这些,而是迫切地道:“快带朕去看看玉米。”
一听到玉米,忙碌的庄民才看了一眼皇帝,然后又继续忙碌。
玉太白将李二,房玄龄等文臣和李靖等武将带到一间屋子里。
屋子里摆有十几个大箩筐,箩筐里装满了白色或者黄色的玉米粒,两个角落都堆满了散落的玉米粒。
白色的是糯玉米,黄色的是甜玉米。
李二和这些心腹重臣都蹲在箩筐旁观察。
“这就是玉米?好大的米粒!”李二抓了一把糯玉米。细细端详。
程咬金道:“这白色的长得玉米有点像牙齿。”
玉太白无语了,他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形容玉米。
但经他一说,玉太白还真觉得有些像。
尉迟恭还调侃道:“为什么不叫牙米,而叫玉米,这东西跟牙齿差不多啊?”
众人也看向玉太白,程咬金更是直接地道:“你是不是想用自己的姓氏给这种米命名?”
玉太白纳闷了,道:“这是纯属巧合,”想到孙老说过的话,于是照搬道,“玉米摘下来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般干硬。
刚摘下来的时候,米粒晶莹如玉,光泽柔润,就像玉石一样,因此才得名玉米。”
玉太白根据孙思邈的评价胡诌的,他是真不知道玉米为什么叫玉米,但当初孙思邈剥下成熟的玉米后,是这么评价的,所以玉太白就套过来了。
“晶莹如玉,光泽柔润,当真有那么好看?”长孙无忌重复了一遍,有细细端详玉米粒。
李世民开始还不太相信,但看玉米粒表面确实光滑,只不过少了水分。
若是水分充足,估计真能晶莹如玉。
“到了秋收就知道了。”玉太白也懒得解释。
众人也没过多纠结名字的问题。
李二问道:“这玉米为何有两种颜色?”
“白的叫糯玉米,跟糯米的粘度差不多吧。”玉太白也不太确定,反正糯玉米打成的粉可以做汤圆之类的。
“黄的叫甜玉米,口感很不错,而且还可以用来煲汤,营养价值很高。”
众人又多观察了甜玉米一会儿。
程咬金眼珠子转了转,拿起一粒甜玉米种子放进嘴里,用力一咬。
咯吱一声,牙齿差点没崩坏。
程咬金揉了揉牙齿,道:“嘶,这玩意这么硬怎么吃,麦子都没它硬,还这么煲汤?”
众人都无语了,李世民瞪了程咬金一眼,道:“知节休要胡闹,这是种子,要分发到全国的,不能吃!”
却见玉太白在哪里笑了好一会儿。
程咬金感觉被冒犯了,于是黑着脸道:“你笑什么?”
玉太白好不容易缓过劲儿来,道:“想要吃晒干的玉米可不容易,直接煮都难煮得软,你的牙齿真好!”
看到程咬金揉牙齿的程咬金,众人都笑了几声。
老妖精也有吃瘪的时候。
但很快众人就想到了很关键的问题。
李二疑惑道:“玉米煮不软还怎么吃?”
玉太白又道:“甜玉米大多在它鲜嫩饱满的时候吃,晒干的基本没人吃。
晒干的玉米不好煮软,主要还是外边的一层壳影响,打成麦子大小的碎块就好煮一些了,用来煮粥很不错,还很经得饿!”
李二等人仿佛已经看见了盛世之况。
现有土豆,后有玉米,虽然李二还没将番薯告知其他人,但光是普及土豆和玉米,就足以令大唐百姓不愁吃了。
更何况玉米产种奇高,一颗种子能种出五百颗种子。
李二问道:“太白,这里的种子能中多少亩地?”
玉太白道:“玉米一亩地要用四千玉米种子,这里应该够种一千亩吧!”
李二激动道:“岂不是说秋后就能分发道挨家挨户了?”
长孙无忌道:“一亩地能结出四千个玉米,一个玉米还有五百个种子。
一千亩玉米地丰收后,分发到大唐各地,真是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