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月,休息几天的男人们再次出发,不过这次不是出海,而是背上咸鱼等干海货去县城。
叶家除了留下自家吃用的,其余都让叶青竹带走了。北街那边的小摊子不好不坏,刚开始送小菜的时候正经忙了几日,后来食客吃腻了,又去别处找新鲜。
福禄辛苦凿的小石磨,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好用,大家没弄明白也不再浪费时间。要么买磨好的面,不然就去临近的村子叫康庄的,那里有大石磨,也有大碾子。
不过外村人用的话,三斤米留一碗,不是白用的。
去往邹海城的三人,这时候围着火堆烤脚。下了半天小雨,鞋子都湿了。
叶青竹穿的还是自家编的草鞋,不用风吹,一走一过带起的气流就能从脚底钻到天灵盖儿。
同行的孙大强和孟贵都劝叶青竹在路上买双布鞋,可是叶青竹没舍得。正常赶路到邹海城需要四天,他们赶上下雨,还拉着三车货,路上自然就耽误了。
赶上哪个商队路过都得看运气,毕竟他们没有本事打听什么谁家什么时辰在这儿。
第一次到邹海城的三人,应该说运气还算不错。刚进城的第一天傍晚,就有人来打听带的什么货。
商队之间也存在交易,你我从不同方向来,去不一样的目的地,偶然在一地碰见,有看上眼的货,最好的就是货换货。实在觉得有赚头,加上些银钱也不是没有。
做生意嘛,不就是个你情我愿。
三人里,竟然是年纪最小的叶青竹走过的路多,临照县口音浓重,跟人对话就是叶青竹为主。
不过在海货买卖这方面,又比不上两位土生土长的本地渔民,所以三人干什么都是一起。
也是出门在外,同吃同睡的多了,互相之间也能了解深一些。叶青竹年纪不大,说话做事还算稳得住,前提是别惹到他。
这不是曾碰到个问价的,那人也不是说有毛病,商人逐利,压价是常有的,但是那人有点过于抠门。别说叶青竹,就连另外两个都忍不住差点动手。
“真是开了眼界,没见过这样的,不卖不卖,还要纠缠,怎的比烂咸鱼还恶心人?!”
孟贵将两人拉远一点道:“好好,别说了。人不是走了?小心再给招回来。”
叶青竹道:“他再敢来就不是瞪他两眼了,我控制不住想动手。”
孙大强:“别说叶子,俺都想动手了,哪个乌龟没憋住,挤出这么个蛋玩意儿,气死俺了!”
三人到底还是年轻没经验,邹海城有一处棚子集,就是专门辟出一块空地,搭上木棚子供各商家交换货品的地方。
小顺村三人也是打听着来的,第一宿直接住在棚子集没动地方。
第二日辰时过后,摩肩接踵到处都是人,好在他们没走,不然连下脚地方都没有。
将带来的海货每样拿出来一袋子,敞开口让人观看。上前询问的不少,大部分不识货,问是什么东西,怎么个吃法。
好不容易有懂的,上来就压价。第一天,孟贵没让出手。
不说三人一路辛苦,就是防雨的油布钱怎么也得挣回来吧?
一整天,出价的跟县里收货那些人差不多,那折腾一趟图什么?
第二天,大半天过去,三人嗓子冒烟,喝口凉水得在嘴里含一会。一口下去,觉得心肝都晾在肚皮外头一样凉快。
好不容易撑到第三天,干粮吃差不多了,三人为了省钱也没住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