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政虽说是收敛了许多,可还是一直都在盯着朱辅不放。终于朱辅私开官仓,给百姓种粮这件事让秦朝政抓住了把柄。
这次秦朝政学了个乖,他又怕弹劾上去的奏疏石沉大海。他认为成国公朱辅之所以每次都能躲过去,就是因为自己弹劾的奏疏被其提前知晓的缘故。
有明一朝,是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传送奏疏的机构,叫做通政司。
为什么不是奏折,奏折是清朝才有的东西。始于满清顺治年间,因上书的文件成折子,所以被称之为奏折。
而满清之前,臣子上书皇帝的文书都叫奏疏,也叫奏本。
而臣子上书皇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个人名义上奏的奏折,称之为“奏本”,其他类都称为题本。题本内容多为公事,上报皇帝,或着是有公事需要皇帝定夺。
题本有两份,一份有通政司上呈宫中官员,最后才给到了皇帝。奏本是以个人名义,送到宫里的官员,最后在到皇帝手里。
而皇帝日理万机的,对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奏疏,一般都是匆匆一阅甚至于成年累月的积压。这也导致,许多上书的奏疏最终石沉大海。
但不管是臣子上书的题本还是奏本,都有着很大的缺陷。首先就是格式相当的复杂,批复的过程也非常缓慢。这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往往就会造成延误了时机。
这些奏疏都得有着固定的格式,还得是宋体书写,否则就是大不敬。甚至于,字数和纸张都得有规定。
奏疏经过通政司,文书房备案,再呈交皇帝御览,最后是内阁票拟等等诸多复杂的手续。
这样的弊端,是非常容易使得奏疏的内容泄密的。经手的各部衙门越多,人多眼杂就容易泄密。这也造成了一些奏疏皇帝尚未批复,就已经闹得朝野人人皆知。
秦朝政认为成国公势力庞大,之前弹劾他的那些奏疏都石沉大海,多半是泄密所至。
这次,他直接将奏疏秘密送达京城,送到了张延龄手里。再由张延龄,通过关系直接送到了乾清宫弘治皇帝的御桌上。
也就是说,秦朝政的这份弹劾奏疏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经手,直接送到御前的。
好在弘治皇帝并没有看到这份奏疏,而在乾清宫侍驾的萧敬,无意中却看到了奏疏中的内容。
萧敬一看之下,不由得大吃一惊。
三个月前,弘治皇帝刚刚颁布诏书,要严查各地粮仓。偏偏这个时候,朱辅又私自开仓放粮。
如果单纯的开仓放粮,或许以弘治皇帝的性格,能网开一面也说不定。
可最近各地陆续出现了官仓粮食的亏空,你朱辅这个时候开仓放粮,谁知道你是真的赈济灾民呢,还是为了掩盖官仓的亏空。
秦朝政是御史出身,干的就是弹劾的差事。这份奏疏不可谓不恶毒,尤其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呈上去,可想而知弘治皇帝看到会是什么下场。
就算是朱辅不掉脑袋,他这个成国公的爵位很可能就保不住了。更别提,还顶着个南京守备的职务了。
一旦秦朝政小人得势,那还不得把他们老朱家往死里整。
萧敬的意思,为了保住他们老朱家。若是此时乾清宫莫名其妙的起了一场大火,这些奏疏葬身火海了...
岂不是人不知鬼不觉了么。
等过了这段风头,到时候他秦朝政再弹劾。只要萧敬在弘治皇帝面前美言几句,那就无关痛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