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约定之日,朱棣带着护卫,骑着战马雄赳赳地入城了,他刚过了护城河,城门果然大开。还未等朱棣踏进城门时,突听头顶有呼啸之声,朱棣大叫不好,连忙勒马掉头。结果,铁闸还是早落了一步,未能砸中目标。
这是《明史》的说法,而《明史纪事本末》说:
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亟下,伤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
意思是,铁闸已经砸中朱棣坐下的马头,朱棣距离死亡,也就一步之遥。朱棣换过部下的战,仓皇而逃。
最让人遗憾的是,负责收吊桥的士卒没想到铁闸会提前掉落,慌乱中也未能及时收起吊桥,朱棣在护卫的保护下惊险逃脱。
黄河水滔滔,济南城外一阵慌乱和嘈杂之后,双方人员都愤怒不已。对于站在济南城头上的那个文官来说,一场蓄谋已久的诈降和伏杀,遗憾收场,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啸,感慨自己时运不济,连老天都不帮自己。对于骑在马背上遥望济南城的那个藩王来说,一场期盼多时的胜利和喜悦,结局翻转,他虎口脱险,后背湿透,感叹自己当真命大,差一点就命丧黄泉。
如果,铁铉得手,靖难之役将提前结束;如果朱棣被杀,历史将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朱棣险些被杀,以他的性情,怎能轻易放过铁铉,朱棣从各地调来更多的兵马,猛攻之余,打算用火炮击破济南城,如此,铁铉危矣!
就在济南城墙将要被轰破时,铁铉又想了一招,他命人画了许多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城头,又亲自写上朱元璋的牌位分别放置在各个垛口。铁铉的这一招,果然令朱棣投鼠忌器,燕军不再开炮。因为,朱棣若是开炮,就是不孝,“清君侧”就站不住脚了。
朱棣和铁铉的对峙,耗时颇多,寸功未建,最后,远在北平的姚广孝给朱棣来信,建议他收兵回燕,再图后举,最终朱棣撤兵。
朱棣自从起兵以来,虽然想拿下耿炳文镇守的真定,但更想得到济南。因为济南居于北平和金陵(南京)之间,若拿下济南,进可直取金陵;退可断南北通道,沿河固守。只可惜,朱棣的计划,因为一个铁铉,不得不宣告计划破产。
朱棣从建文二年六月初八围攻济南城,到九月初四撤军,前后共在济南耗费了3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是铁铉的高光时刻,铁铉也因此被济南人誉为“城神”。
朱允炆用耿炳文、李景隆两位“战神”都未能挡住朱棣的碾压,没想到一个文臣竟然起到如此作用。正是依仗铁铉等人的阻击,朱允炆才得以喘息。因此,当朱棣退兵之后,朱允炆大喜,以铁铉兼兵部尚书,并封赏铁铉三世。
建文二年冬天,朱棣重整兵马,攻打东昌(聊城)。铁铉和盛庸合作,杀掉了朱棣麾下大将张玉(英国公张辅的父亲),朱棣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撤兵返回北平,这是朱棣第二次栽在铁铉的手上。
东昌之战是靖难之役爆发后,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朱允炆闻讯手舞足蹈,不仅将朱棣兵败的消息告知太庙,还在太庙里喜极而泣。
铁铉和盛庸打赢东昌之战后,对朱棣的影响很大,史载: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铁铉成了让朱棣绕着走的男人;铁铉镇守的济南,让朱棣不敢面对,他要避开铁铉,改道他处。
建文三年底,朱棣打算绕过山东,不再和铁铉、盛庸等人纠缠,而是率军直取京师。在击败平安之后,燕军一路南下,长驱直入,取徐州,夺灵璧,下扬州,拿下镇江,直逼南京。朱允炆大惊,连发几道圣旨给北方几大守将,其中就包括铁铉。朱允炆发圣旨让辽东守将杨文带兵10万和铁铉会合,以断绝燕军的后路。结果杨文在半路上被朱棣麾下将领宋贵打败,杨文竟然没能把消息传递给铁铉。
等朱棣攻占南京,派兵掉回头再攻打济南时,铁铉麾下的将士已经失去信心,很快济南城破。铁铉带领残部继续抗争,在淮南和燕军死战,力战不屈,因寡不敌众被朱棣活捉。
明朝江山仍在,只是换了主人。镇守济南的铁铉,虽仍是明朝臣子,但已被新帝所不容。接下来,铁铉和朱棣,仍有一场对决。铁铉被抓到南京的时候,朱棣已经登基。朱棣听闻铁铉带到,特地整理一下龙袍,去和这位让自己吃尽苦头的男人叙叙旧。
铁铉站在阶下,向南背对着中庭,立而不跪,骂不绝口,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最后的抗争。朱棣想让铁铉向北一顾,终不可得。朱棣为了让铁铉屈服,命人割掉铁铉的鼻子和耳朵,强行塞到他的口中,问他:“好吃吗?”铁铉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怎能不好吃?”
铁铉说这句话的时候,身上虽然千疮百孔,但赤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