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盾车,在攻城时,弓箭手可以躲在后面射箭,在压制城头上的火枪手同时,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10门后膛野战炮终于推到了高台的炮位上,盾车和箭塔也已经推到前沿阵地,一切准备就绪后,探险军和原住民联军准备同时展开进攻。
“开炮!”
李定国命令炮兵首先开炮,轰击基德斯克堡的城头,重点照顾城墙上的火炮。
“轰轰轰…”
由于10门火炮是架设在跟对方城墙差不多高的高台上,可以轻松地轰击到城墙上的守军和大炮。
基德斯克堡的守军连忙调集城内大部分大炮对探险军高台上的火炮进行还击。
城内大炮有限,全部加起来也才28门,又不能全部拉过来,只拉过来18门大炮来对付高台上的10门野战炮。
18门大炮看起来不少,但都是传统的前膛炮,射速根本比不上探险军的10门后膛野战炮。
在大炮对决中,罗刹军的18门前膛火炮很快就被探险军的10门后膛野战炮压制住了,甚至还掀翻了一门城墙的前膛炮。
“攻城!”
李定国当即下令攻城。
探险军和原住民联军同时展开攻城,推着盾车和箭楼缓缓向城墙下前进,大量火枪兵紧随其后。
城墙上的大炮马上放弃攻击高台上的大炮,调转炮口,改为轰击慢慢靠近的盾车和箭塔。
李定国让高台上的大炮重点照顾棱堡突出部位的大炮,这些地方的炮位对城下的攻城部队的威胁最大,需要重点照顾。
“轰轰轰…”
城墙上的大炮拼命的轰击着城下的盾车和箭塔,而探险军高台上的火炮则重点轰击城墙上的大炮。
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城下不断有盾车和箭塔被大炮击毁,而城上也不断有大炮被探险军的大炮击中。
棱堡突出部位上的大炮更加是探险军炮兵重点照顾对象,这些地方是棱堡火力交叉网的体现,可以直接攻击到墙角处的攻城部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棱堡突出部位上的大炮基本上本清除一空。
探险军的压力顿时减轻不少,顺利冲到城下,开始填埋壕沟。
箭塔也终于推进到有效攻击范围,箭塔下的火枪兵纷纷登上箭塔,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
每部箭塔有12名火枪手,箭塔顶部有3名火枪手专门负责开枪射击,其余人在箭塔下负责装填燧发枪,然后再传递给箭塔上的火枪兵,分工明确,尽可能保持最大的火力输出。
18部箭塔密集的火力输出,很快压制住了城墙上的守军,让守军连头都抬不起来。
甚至连城墙上的炮兵都不敢站出来装填弹药,只要敢露头马上就成为活靶子。
探险军趁机加快填埋壕沟的进度。
没过多久,探险军终于填平了一段十几米宽的壕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