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呀大海
是我生活的地方
海风吹 海浪涌
随我漂流四方
大海呀大海
就像妈妈一样
走遍天涯海角
总在我的身旁
……
这是老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段歌词,洪宇用手机搜索过,这首歌就是作者专门为公海上的船员创造的民歌,他亦问过老曾,关于大海的歌曲那么多,为何钟爱此曲。
按照老曾的说法,他从事远洋货运相关的工作三十几载,在海上生活的时间比在陆地上还多,常年累月的孤寂日子向他支付了一笔不菲的酬金,正是这笔薪酬支撑着家庭的一切开支,也让父母妻儿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他们上世纪60年代的人,会的歌儿也就那么几首,而这首歌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比较流行的,录音机里放上磁带,体验不比现在的广播音乐差(录音机曾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左右极为流行)。
天亮后,洪宇去树林中检查了昨天设置的陷阱,一无所获,这种情况他已经习惯了,也不会有什么失落的情绪。
小平原上的猎物更多,不过他还不敢贸然进入,树上的海鸟经常叽叽喳喳的吵闹,洪宇觊觎了它们许久,鸟窝大多数都在树顶端茂密的树叶中,很隐蔽,在树下根本就看不到,没有保护措施爬三四十米的大树,他认为自己大可不必如此冒险,况且上次台风吹下的鸟窝也没有看到鸟蛋。
回到营地,带上塑料桶来到侵蚀型海岸线的水坑,他说了要盘它,那就必须盘它,昨天下午忙于建设,落潮的时候也没有去赶海,食物已经非常紧缺了。
舀水的过程,就是把水坑里的水往海里提,而浪花总会调皮的再带一些回到水坑里,这让洪宇想到了小时候看到农村培育秧苗的画面。
发芽的谷种需要在水田里着床,培育为高度10厘米左右的秧苗后才能插秧,而秧苗培育就需要在水田里起垄,用泥土围一块地,将里面的水舀出去,再整理土壤,挖好水沟,然后撒上谷种,并且施肥后覆盖上薄膜保温,每天都要用粪勺去把浸进去的水及时舀出。
弯腰、装水、提水、倒出,四个动作不停的重复!
每10-20分钟,就需要休息一会儿,洪宇也是在感叹,这个活儿真不是人干的,别人赶海遇到水坑用抽水机抽,而且还是两三个大功率抽水机同时工作,而他,只能靠手里的黄色塑料桶!
中午饿了就吃早上煮熟带过来的牡蛎,不过大体力劳动,一两个牡蛎真补充不了多少身体需要的能量。
不知工作了多少个小时,此时太阳距离海平面只有8指宽,水坑里的水终于只剩下到脚踝的高度,很多石头都露出了水面,而且还能看到有鱼在窜动。
接着又提了几桶后,洪宇便不再顾及和脚背差不多高度的水了,他已经看到了石头边缘的石九公,有好几条,石九公鱼似乎离不开石头,不管水有多深,一定得在底部有石头,石九公才会出现并在那里生活。
石头下,石九公的小幼崽也多,还有手掌宽的大青蟹,以及一些小的石头蟹,至于看到的海螺,都太小了,所以洪宇没有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