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内阁一日的闭门商议后,毕矛康作为内阁首辅将最终的商议结果交给了朱喜明。
内阁的决议是同意中华帝国出兵北伐,帮助大明帝国崇祯皇帝平定国内的各方军阀割据势力做乱,向北进攻辽东击败满清军队。
作为内阁中军方代表的孙传庭建议将中华帝国的陆军总兵力再次扩充到15万以上,用来保障新军在同时与四川的张献忠,河南的李自成和关外的满清作战时,还能有保持大明内各地稳定所需要的兵力支持。
至于扩军后的庞大军费开支,新军可以利用对大明各地的控制权截留所控制地方的赋税作为补充。
朱喜明在听取内阁商议的结果后仔细考虑了两日时间,便提出了他的两点出兵要求。
首先是暂停中华帝国在大明境内的一切官僚体系运转,恢复到两广特区时的与大明帝国臣属关系。
因为华夏民族在一千多年来的大一统思想教育下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文化属性,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他只能以大明帝国册封的厚世伯身份来指挥此次北伐之战,这样也可以最大可能的保证中华帝国体制的严肃性和未来健康的运转。
再者就是目前中华帝国的陆军规模不可变,但可以在北伐战争中向五大军团授权收编战俘成立附属的五个乙级军团。
五个乙级军团的冷兵器军费开支会比热武器的甲级军团少很多,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大明帝国各地百姓的赋税负担。
这五个乙级军团将来也是要根据战事发展来确定,如果没有遭遇到各地军阀的激烈反抗就不会组建,还是要用大明原有卫所军队来维持明国内部稳定。
毕矛康将他的这两个提议带回到内阁中继续商议,但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太大,后来又不得不召开中华帝国临时内阁扩大会议进行商榷。
扩大会议上除了赵波和刘俊等人在听到朱喜明要宣布退位恢复特区体制后表示了坚决反对,其他二十八名与会人员在沉默片刻后都表示支持朱喜明提出的这两条建议。
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处在灭亡边缘的大明国是十分危险的,无论对内还是对外,还是对未来的中华帝国建国发展都是十分危险的。
最终他们通过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在达到了八成赞同票后,顺利通过了朱喜明提出的暂时退位提议。
随后朱喜明以大明帝国广东特区最高执政官的名义,向广东各州府下达了北伐战争动员令。
吕烈作为广东特区海务部部长同时接见了西洋各国驻广东的商务代表,开始了战争前的外交活动。
他向西洋各国代表讲明了广东特区此次北伐战争过程中的一些临时管制规定,希望他们能够遵守并配合海务部的安排指挥,如有谁胆敢趁火打劫那大明帝国会将会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宣战。
宣战后将不会有时间期限,也不会有战争调停的可能,无论如何新军都会在欧洲登陆,在完成一场灭国之战后才会停止。
统战部的刘俊按照朱喜明的要求,也向大明国内各武装派系全都送去了立即停止内战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