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文章《为了和平》,写的是赣榆特区为了避免与朝中各方势力因误会而发生冲突,引发国家动荡。
他才自愿服从大明帝国皇帝陛下的旨意,将赣榆特区全部搬迁出中原腹地。
前往广西开发建设特区,永镇南疆成为大明帝国南部屏障。
这种撤离不是逃跑也不是示弱,谁要是敢在这个过程中破坏阻挠,谁就将会成为如商鞅、秦桧、石敬瑭一样的民族败类和汉奸。
将会被刻在特区的汉奸石碑上,被后世万代所唾弃。
新军也必将跨越地域的距离和时间,将他们这些败类诛杀。”
起初柳如是在编辑时,曾请朱喜明将《为了和平》的最后一段改写。
说这杀伐之意太浓重,这样会与以和平为主题的文章不相符。
朱喜明却很是简单的回答了她十二个字:
“恰逢乱世,以战止战,战则和平。”
报纸是以免费的形式被分发到南京城内各茶楼、青楼会所和码头,等等人流密集场所的。
当大家听闻这是厚世伯所创的新报纸,而《特区日报》已永久停刊后都疯狂抢阅。
一时间南京城内到处都是诵读,和议论《大明日报》的声音。
复社的《南京日报》社反应也很迅速,第二日就刊发了顾炎武、张溥和钱谦益等大儒,对朱喜明所作诗词的评定。
“一针见血的指出他拥兵自助,手握生杀大权傲视天下。
他藐视先贤圣君,有私心,有欲望,为人风流无耻。
为了一人能独霸群芳而破坏秩序,强取豪夺而毫无顾忌。
说朱喜明的和平是一种虚伪的假和平,压迫百姓,藐视朝廷。
他是向大明皇帝索要更大的土地,才会有一县变成七十二县的事情发生。
大明朝廷为了和平防止内乱发生,才不得不忍让退步,使他独占广西一省之地。
公然向朝廷提出君主立宪制,妄图架空皇权独揽朝政,作当世的董卓、十常侍和曹操。”
这南京本就是复社的大本营,又有官方势力暗中支持,很快就将舆论导向了朱喜明不利的方向。
大儒学子们纷纷发表文章,指责朱喜明拥兵自重,贪欲权势。
很快《大明日报》又转载了,《特区日报》之前的文章和内容。
因为在南京没有基层记者的宣传和数据统计,又没有宣传部的支持,更没有赣榆特区那良好的百姓基础。
朱喜明只好让柳如是按他的解释,再次将旧文稿整理刊发。
因为柳如是在内容编辑上趋向温和,想以此来缓和与复社等江南文人之间的矛盾。
但被朱喜明全部否决,指出阶层斗争的残酷性,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指责她没有见过北方千里赤野,百姓异子相食的惨状。
还有柳如是表现出来的软弱,和太过于理想主义化了。
两人在这些文章写作上的矛盾,也开始越来越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