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十三年

第66章 痛定思痛

清醒过来的朱喜明再也忍受不住饥饿的痛楚了。

一把就抢过小宫女手中的碗,三口两口就将肉汤喝了个精光。

此后的几日里,朱喜明就在毓庆宫好吃好喝好招待,身体很快也就好了起来。

这一日,杨贺前来毓庆宫参见他。

朱喜明很是漠然的看着这位与自己相处数月,共同在战场上交过命却在生活中难以交心的,大明朝锦衣卫千户沉默多时后,问道:

“耿强、王新、马致远、徐强、赵波,魏氏兄弟和毛先生现在情况都如何了?”

杨贺见朱喜明终于开口向自己问话了,知道他心中一定很挂念几人,便忙说道:

“耿强、王新已经被朝廷削去官身军籍贬为庶民,现在也都已经出了诏狱,被我暂时安顿在火器局,等着听候伯爷的处置。

马致远在此事件中并没有受到牵连,还正常在内廷锦衣卫中任职。

毛先生、徐强、赵波、魏氏兄弟五人,前段时间经南镇抚司锦衣卫汇报,并未在钱塘内县境内找到音信。

现皇上已经下旨命令他们停止抓捕了。”

朱喜明听闻众人都相安无事,便放下了一直提着的心,又接着问道:

“张凤是否埋葬了?”

杨贺听朱喜明提起张凤,脸上也表表露出痛楚的神情,慢慢从怀中取出来一个布包放在桌上,说道:

“这是张凤入狱前交代给末将的,她临死前告诉末将把她埋葬于滦州紫金山旁。

她说伯爷是忠义之人,日后必会常去看望滦州战事中的阵亡将士,如果真有伯爷所讲的后世,她将在滦州等您。

她在狱中自尽后,我亲自带着她的遗体去滦州将她安葬的。”

朱喜明听闻后,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抱头痛哭了起来,杨贺见状也很是悲哀的悄悄退了出去。

朱喜明哭着打开桌上的布包裹,见是在宣府城他买给张凤的首饰。

他拿起那只让他与蒙古人发生冲突的蓝色珐琅手镯,想起张凤当时的羞涩样貌,心中的悲痛真如肝肠寸断。

片刻后,朱喜明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张凤为何会将这些首饰交给杨贺保管,而不是交给那些在居庸关内当场表示忠心于自己的其他将士?

她为什么会在临终前告知杨贺来安置自己的后事,并讲了那么多话?

为何孙国梁那里的一千万两存银之事,并没有人向朝廷或崇祯汇报?

回想当初自己在臻子镇那夜,张凤和杨贺二人都红肿着眼睛返回帐中的情景,朱喜明暗想:

“杨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是忠还是奸?”

在朱喜明身体恢复健康的几日后,王承恩和杨贺每日都会来向他讲述这一事件的前后经过。

也会把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讲给他听,他们都在劝导朱喜明要吸取教训安分守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人在大明,我是朱瞻基
人在大明,我是朱瞻基
男儿在世,何不操持兵戈,驰骋于疆场,护佑百姓,保家卫国。天若假我十年为君,我必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念为己念。使四海联通,互为表里。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四海之心,皆念大明。
天生无尘
大明:秦王殿下,你要逼死老朱?
大明:秦王殿下,你要逼死老朱?
一朝穿越,成为秦王殿下,朱樉。觉醒神级怒气系统,还指定惹怒老朱!朱樉只好装疯卖傻,在坑爹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老朱,我看这玉玺不错,拿来砸核桃刚好!”老朱:怒火+100!“老朱,这龙椅看起来挺威风的!来人啊,搬到本王宫里去吧!”老朱:怒火+10000!“老朱老朱老朱……”老朱:“逆子,你给俺站住,看咱不砍了你!”
王家沟的神
大明:开局迎娶徐妙云
大明:开局迎娶徐妙云
大明,洪武年间。现代青年穿越成大明六皇子——朱桢。他睁开迷茫的眼睛,在胡充妃和马皇后的悉心照料之下,渐渐接受了穿越的事实。听闻徐家小姐也昏了过去,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可是,年方九岁的他被禁止出宫,只好哀求马皇后,而正好太子朱标即将大婚。他期待着这一天。坐拥系统的他开始练武,种田,做玻璃。解道夸他是武道天才。王德发誓一定要跑过他。朱元璋怒骂浑小子。终于朱标大婚的日子来临。他出尽风头,终见徐妙云。两人正
刘雪倩11111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穿越成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即将开启。宋皇后:“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为君妇,十八遇曹郎。”貂蝉:“河山万里,皆于舞中,华丽又漂亮地生存到最后。”蔡琰:“我和曹公,如同梦想和梦想的相遇。开足马力,平定天下!”大小乔:“在曹公创造的和平里,正义从不会迟到半息。天下太平了,适合睡到自然醒。”群英荟萃的汉末大世,有人鞠躬尽瘁,有人鹰视狼顾。有名传千古的壮烈,更有流芳百世的奇谋。曹操爱
世家千年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别骂
人在大明批判百官,老朱求别骂
李临渊穿越明朝,前身因谏言当朝驸马,而被欺辱,权势压人,好在觉醒批判文豪系统。【一空依傍,自铸伟词。世间百态,千人千面!】【人心如鬼,善恶难辨】【以话本道尽人间故事,揭露人心】随后,一部《秦香莲》诞生,撕开多少“斯文禽兽”之真面目。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部《骆驼祥子》,道尽百姓之苦,生民之痛。一部《狂人日记》,昭告天下,何为历史,何为仁义道德,何为【吃人】!......大明上下,百官至
日更两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