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昏君登基即位以来,掐指一算,已经十五年了,咱们向其纳贡,三年一贡,今年刚好到了纳贡的时间了。今年,咱们就打出纳贡的旗号,合情合理,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暗自兴兵十万人,就从陆路走,翻越群山,进驻山西省,到了本土,就知会咱家媳妇就是你的嫂嫂,然后就驻兵在关中,不许张扬,悄悄驻扎,不显山不露水的,等为娘再上一本奏折,送给昏君,料想昏君慑于外国压力,会考虑赦免释放五位藩王。倘若昏君仍然黑白不分,不识时务,宠信奸相佞臣,那么,我儿就移送檄文给五路藩王兵马,会同五路兵马,一并杀进京城,诛杀奸相奸妃,才能免除后患,这才稳妥,稳操胜券,一举成功。这就叫作先礼后兵,联合五路兵马,人数远远超过三十万,我方只出十万,就能起到百万兵马的作用,不用让我们独当一面,这就叫借力使力,为上上策,不是更美吗?这就是一箭双雕之计。”
龙羌听了老太后这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马上醒悟过来,姜还是老的辣,厉害厉害!他喜气洋洋地说道:“母后真乃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真是良将!孩儿远远达不到母后的水平!真是高见!”
于是,龙羌国王就传令带领十万雄兵,打起进贡的旗号,当天就祭旗启程出发。
将国务交托给王后殷兰进行监国。
龙羌带领两名名将,镇国都督龙云沙,还有护国天保将军熊云左二人随同前往。
当天出城,众文武官员,还有各部门番官都一同送驾登程,祈福平安顺利,早日凯旋归来。
过了几天,他们就到了国界线,经过了十几天的沙漠无人区,历经风沙考验,不能一一详细描述。带兵打仗,吃苦耐劳,战争为的是得到正义,让胆小的不再软弱,让作恶的得到惩罚。
又过了几天,从出发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多月,总算到了山西太原。
关中奏报,城门大开,龙夫人带着儿子龙杰出来迎接,然后文武官员,纷纷跪接,十分隆重。
进城的时候,街上人山人海,围得水泄不通,都来看热闹,都想一睹为快,早就听说契丹国十分强大,百闻不如一见,见面强过闻名,知道契丹国这么强大,还谦卑来上贡,真是韬光养晦,不同一般。
国王龙羌传令:“凡进城军兵,不许惊扰民间,不得收取百姓任何物件,一旦发现,定斩不饶。”
龙羌严肃纪律,所有人都知道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就没有人来违抗,进城之后,立即吩咐将军,将十万精兵强将分派到各个大营,听候调遣,时刻准备,随时启用。
这一天,母子到了王府下马,太后到了后堂,命令家人焚烧香烟,在龙祖宗灵牌位置叩首,禀告一番,祷告祷告,含泪起身。
龙羌国王也行了礼。
然后,姑姑媳妇重新见面,叔叔嫂嫂又重逢,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喜气洋洋,眉飞色舞。
太后就将龙杰孙儿爱抚一番,问道:“贤惠的媳妇,你最近听说了你丈夫的情况了吗?是吉是凶?”
“太婆,太后婆婆,媳妇自从丈夫被关进天牢,就一直放不下心来,就吩咐二百名家人,不分轮流来往,只是在第一时间得知丈夫的消息。经常回朝打探消息,有什么风吹草动,媳妇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都是三天一报,圣上只是拘禁着五位藩王,没有下达赦免的命令,也没有进行加害,只是前一个月,钦差大人驾到,来缴收印信兵符。媳妇不准许,就将钦差打了出去。这个时候,专门等候婆婆,和叔叔来定夺。”
龙羌国王说道:“嫂嫂倒有三分主见,做得对,做得好!怎么能随随便便将印信兵符交给朝廷呢?如果交了,龙迪兄长就性命难保,嫂嫂也要被株连,那昏君只听奸相的,奸相有一肚子的坏水,不得不防。想想我父亲在沙场拼杀劳顿几十年,没有清闲过几年,才取得了这玉带横腰,如今皇上对内宠溺奸妃,对外宠信奸相,将皇后娘娘打入冷宫,抛弃元配妻子,拘禁有功之藩王,做尽坏事,这才让愚叔不辞千里带兵会啊来,到了太原暂时贮顿下来,随时调遣,现在,是以进贡为名,预先上一奏本,必定会救出我的兄长回到太原府,倘若昏君不答应,我必定调动大兵,到时候,也就顾不得生灵涂炭了,这些都是祸,都是因为昏君引起,应当由昏君来承担责任。并非是当大臣的不遵守法律所导致的结果。是因为昏君先坏了规矩,弄得人人自危,不得不奋起反抗。”
“暂且这样,先上一个奏本,试试水,看看朝廷有什么反应再说。”太后说道。
这一晚,王府内外大摆宴席,所有来到太原府的人,包括十万契丹军队的人,都有赏赐,一同痛饮美酒,大快朵颐。整个晚上都热闹非凡。暂且不提。
龙羌国王这一天准备了进贡的礼物,还有表文,然后命令龙云沙将贡礼和表文一同送到京城,等皇上下旨。
龙羌和他母亲就在太原府等候消息,不止一天两天。
再说朝中,皇上有一天接到了契丹国送来的贡礼。
随同贡礼一同来的,就是本章,要启奏的文本。
连忙命令库官收下礼物和本章。
大意说,恳求释放五位藩王,内容言辞恳切,看到皇上溺爱奸妃,祸及国母,需要屏退奸相党羽,废弃钟妃,另外选择贤惠妃嫔为皇后,早日赦免五位藩王之罪,如果皇上不听建议,那么,不久,就会会同进兵直捣京城,绝不手软,削佞诛奸诈之徒。圣上休要责怪不守臣节之意。
看完本章,皇上将其一扔在地,大声叱骂道:“契丹国狗国王和泼妇好生无礼!欺负藐视寡人到何种地步?真是岂有此理!这样,真是有损国威,不行征讨,否则,就难以让其余各个藩国臣服了。这也是杀一儆百,不能助长这个不良的风气。”
众位文武一见到皇上发怒,就不敢多问,只有太傅齐汉请问道:“陛下一见本章,就龙颜大怒,也不知道奏本上有什么东西是让皇上看不顺眼的,不如先看看,奏本上都写了啥?可以借来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