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五则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介绍)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周身三节折叠拧裹自然能够控制、引带呼吸,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外三合的周身三节折叠拧裹的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即用息(心力)调动周身三节。此时口鼻之呼吸,在二层呼吸中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呼吸之气为外,通心之气为内)。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以呼吸之气引带心力到丹田与肾力交合。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用肺部呼吸,所以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用通心之气的心力呼吸,所以有形于内。三层呼吸时,心力已经强大,不用呼吸之气引带,心力已经不受呼吸控制,所以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不勉强)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由于心力下行与肾力交合形成一种状态,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到了化劲的呼吸,已经进入还虚之道,由阴之极的心力转换到阳之极的纯阳之功,内里的心意逐步融入身体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表象消失,心意皆无(并非没有心意,而是形成一种状态,不需要去刻意追求),全部转换为四肢百骸的纯阳之功。
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明劲暗劲因为有外形动作的蓄发,为有;化劲时无形无式,无蓄无发,为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