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回到成都。
后主乘坐銮驾出郭三十里迎接,下辇站在路边等待孔明。
孔明赶紧下车跪地禀报说,臣不能短时间内平定南方,让圣上担心了,我的罪过啊。
后主扶起孔明,一起回城,摆下酒宴,重赏三军。
从此,来进贡的番邦等各处竟然达到了二百多个地方。
孔明奏报后主,把战争中死去的将领全部一一抚恤。
整个成都一片人心欢悦,朝野清平的情形。
有人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
诸葛亮平南蛮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南蛮归服,让蜀国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北伐曹魏,达到兴复汉室的理想。
实际上,诸葛亮七擒孟获自然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收复孟获之心,诸葛亮的做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首先,如果诸葛亮只是为了简单的平定南蛮,那么在第一擒的时候就可以杀掉孟获,但这么一来,蜀国只是杀了一个蛮王,不久就会有新的蛮王接替孟获的位置,难保新的蛮王会打着为孟获报仇的旗号,再次袭扰蜀国的后方。这并不符合诸葛亮的作战目的,也不符合蜀国的利益,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蛮王,而不是无休无止的和南蛮打下去。
第二个目的其实也是在消耗南蛮的实力,孟获被擒拿了七次,每被擒一次,实际上都等于南蛮吃了一次大败仗,这在无形之中消耗了南蛮的实力,是有利于蜀国对于南蛮地区的掌控与管理的。
第三个目的就是打击孟获的威望,孟获作为蛮王,南方蛮族的首领,自然是有自己的威望。但他每在诸葛亮手上败一次,就等于他手中的底牌就少一张,而他在南蛮之中的威望就要下降一分。到了孟获所有底牌都用尽的时候,也就是他在南蛮威望降低到谷底的时候,一个始终带领部族打败仗的首领是很难服众的。这个时候的孟获要想维持在南蛮蛮王的地位恐怕还要依靠蜀国的支持,这就使得孟获成为了最忠心蜀国的蛮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蜀国的后方的稳定,七擒孟获的真相在于不断地打击孟获的实力并削弱孟获的威信,最终使得孟获只能在蜀国的支持下才可以坐稳蛮王的位置,这才能保证孟获的不再反叛与蜀国的后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