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只管安心居住,饮食起居自然有人照管。”刘一燝又补充道。
说完,他转身对司礼秉笔太监王安说:“主上尚年幼,又没有母后照管,外廷有事,有我们承当。宫中太子的生活起居,都偏劳你们了。”
王安对内阁大臣们的信任,万分感激,点点头说:“诸位大人尽管放心,只要有我王安在,太子的一切统统由我照管。”
王安对郑贵妃和选侍西李的一举一动早就不满。特别是李选侍,虽然年轻,但特别阴险毒辣。他曾亲眼目睹李选侍污辱王贵妃,并当众殴打的一幕,此后将其关闭在后宫中致死的一幕。
当时,就引起他对西李的愤怒和对太子安危的担心。这次,既然内阁大臣们将太子委托于他,是对他无上的信任。他当然愿意照料太子,全力扶助太子朱由校的饮食起居了。
这件事表面看很平常,实际上承担着很大风险:刁钻狡猾的郑贵妃和西李看到太子朱由校被抢走,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还会策划阴谋破坏。
刘一燝当下命人从禁卫军中调来校尉保护太子,阻挡郑贵妃和李选侍派来的太监干扰。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登基的事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对此事,朝中百官的意见颇不统一。有的主张趁热打铁,当天午时就举行登基大典;有的主张稍缓一些,等到九月初三再办;也有人主张不应操之过急,等到万事俱备之后,太子登基方才稳妥。
给事中杨涟就主张缓办。他的思想深处,具有浓厚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皇上甫崩,父丧未殓,就忙着衮冕临朝,于礼法上说,似乎多有不合。不如从长计议,方合情合理,天衣无缝。
杨涟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情况下,自然显得过于迂腐、愚滞。这是因为,虽说太子已经册立,但那是在非常情况下、用非常手段由群臣拥立的,用传统的礼法来衡量,自然有其不合理之处。
这个情况存在,其根基似乎不牢固。只要有人从中作祟,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只有从速举行登基大典,方能化险为夷。如果久拖不决,必然夜长梦多,还有可能节外生枝,发生意外情况。
显然,恪守传统观念的杨涟并没有多想这些。在众人面前,还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朝堂之上,左光斗就此事同杨涟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两人脸红脖子粗辩论一番,朝臣们自然多是拥护左光斗,认为利在速战速决。迁延日久,不知会出现什么意外状况。
左光斗和杨涟本来同是东林党人,政治观点一致,两人的私人交情也很好。但在这个事上,左光斗却见杨涟食古不化,迂腐固执,心中非常生气。
他瞪着眼恶狠狠地说:“这么重要的大事,却非要拖泥带水地腻歪不清,真是气死我了!你去死,没人拦着你!食古不化的脑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