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会儿多好啊。当学生期间,父母还比较年轻,家中的大事小情根本不用他操心。除了学问方面遇到烦难、不易理解的问题之外,自身就没有烦恼了。然而,他眼下已不是四处求学,啥事也不管的“廪生”了。
自从他到汝宁府当官之后,事情就没那么顺风顺水了。虽然知府钱大人对他十分信任,许多事放手让他去主持去做。但面临具体问题,还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尤其是他亲身接触、体验到贫穷百姓的苦难之后,他的心经常受到强烈震动而颤栗不已。感受到百姓首期之后,庇护百姓的措施就出来了:放在押囚犯回家过年;把府库里积压的银两补贴给当地最困难的百姓;减免租税......凡是他能做到的,都向钱知府提出来,积极推动去做了。
虽说在汝宁时间有六年之久,因心情愉快,他感到时间并不长。到了京城的户部和吏部之后,人事关系就复杂多了。围绕他主管的行政事务,做起事来费心费力: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罢黜,稍微变一下就不知道触动到谁的利益。人事关系错综复杂,有人处处掣肘、干扰破坏。若想干成一件事,非常困难。
随着职务的升迁,一个正直官吏总要参与政事,对一些大事发表意见和看法。虽然有人支持,也必然遭到一些邪派官吏的反对和攻击。一句话,你只要不想当申时行那样的“好好先生”,必然会得罪人。如果想当官,又想成为八面玲珑的“不倒翁”,几乎是不可能的。
自己在年轻读书时,就曾立下雄心壮志,将来当官后要为朝廷分忧,为百姓做主。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也要咬紧牙坚持下去。这次虽然被罢官,他相信尚有一批“东林党”同僚和正直官吏在暗中支持他,他一定会重返朝堂!
心中虽然豪情万丈,但自己不是高级官吏,只有早日重返朝堂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眼下呢,只能消极被动、乖乖地重归故乡,以等待时机。
赵南星有时与家人在一起聊聊闲天,有时帮家人做一晌农活,有时也上母亲坟上坐一会儿,但心头总是闷闷不乐。是啊,是雄鹰却被牢牢捆住了翅膀;是猛虎被缚住了腿;是一泻千里的江海之水,却被紧固的大坝拦住;是壁立千仞的高山,却被乌云遮住了太阳......纵然你有盖世之才,却用重重的枷锁将你禁锢起来,你也无能为力,这太令人憋气了!
知儿莫如父。对南星的消沉心情,别人倒没看出什么异常。父亲赵汝弼观察细致,从儿子眼角、眉梢看出了端倪。回来时间不长就这样,时间一长他怕儿子憋出病来。必须想办法,让儿子从情绪低沉中走出来,忘记官场中的烦恼与不快,及早融入大家庭生活。只要儿子心情好起来,等待时间再长一些也无关紧要。儿子正在壮年,他相信朝廷不会忘记这个满腹经纶的年轻官吏,有朝一日,一定会召他回朝的。
关键是眼下这段时间,让儿子如何顺利渡过。这个问题,别人可以不想,做父亲的必须想办法。
一天,他正在街上买东西,看见了邻村文人齐先生。这人年轻时读书颇用功,学问也不差,对《经》、《史》、《子》、《集》都烂熟于心,但考过秀才之后,屡试不第,连着考了好几次也没考上举人。时间一长,齐先生参加科考的心也就淡了。
可是,人总得吃饭啊。没奈何,在乡亲们的多次请求下,到学堂当了个教书先生。靠着学生交那点“束修”,混个半温半饱。随着年龄的增长,齐先生的腿不好使,眼睛也日渐模糊。好在乡亲们知道他学问好,即使凑合着教,也比别的先生教得好,于是他一教就是二十多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