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电,那就只能自己烧锅炉。
厂房得有千平米的面积,可不是单单搞个小炉子就行的,得用大锅炉烧。
这就难办了,地下城那边应该是有,可是这种大件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安排好的,就是提申请名不正言不顺也申请不到,买自然也没处去买。
现如今一切商业行为尽为国家掌控。
还是谢浔问的,“我之前被你捡回家睡得那种炕,能铺地上么?”
他这么一问,云千落还真考虑了。不过谢浔去那回,住的那个炕是电炕,里面也盘了地暖的管子,早不是农村的土炕了。房子是后建的,就是到今年满打满算也就才盖了四年,什么都挺新的,院子里的路灯都是太阳能。
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往这个思路上走。
土炕的基本原理是炉灶的热烟从进烟口进到炕洞内,在炕洞里盘旋促使炕面发热,最后到达出烟口,通过烟囱排到室外,完成整个热量传输。
这里有两件事,一是烟道要尽可能曲折才能最大限度的使烟长时间留在炕道里,达到保温的效果;二是出烟口要高于进烟口,且烟囱的出烟口要尽可能的高,这样压差才能使抽力更大,更有效率的吸走烟气。
这样一看其实他们都能满足,尤其是烟囱,那厂房里设备早都拆走卖了废铁,空壳子上有个十几米高的烟囱。有了这个烟囱,他们不用担心抽吸力不够烟气倒灌,倒要担心抽吸太快不保温了。
说的挺热闹,还得落在实处。云千落拿了大张画纸铺开画图,还是当初她跟宋祁在空间里分地那批纸,就说什么破烂都得留着,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厂房举架近六米,人住的地方有三米高就够了,他们有两米多的发挥空间,甚至都用不上两米。
平面图,立体图画了一下午,还吸引了搞编程很厉害的大佬过来参谋。
研究了两三轮,云千落和谢浔就退出了七嘴八舌的讨论,留宋祁和乔宁远跟这位叫周含的大佬继续激情输出。
这边宋祁说:“这么大的过火面积,肯定得倒烟必须得加风筒。”
然后周含就接:“那就以防万一,进火处安个回风管,出烟处砌一个回风洞,冷风永远在下,热风在上确保万无一失”
一个学机械的,一个学航天的,一个学计算机的,在这个下午不约而同的捡起了基础物理的知识。
他们说的情况是热烟在多次回转的炕洞内被降温分子间距恢复,就会失去原本的升力而下沉,甚至形成高压区阻塞后续烟气,从而出现炕倒烟现象。
现在他们要弄个上千平米的采暖面积,谁家也没这么用过。
“其实我也是学理的,就是有些知识不用就忘了。”早就插不上话的云千落靠着谢浔强行挽尊。
“对,用进废退,学的时候基础还是扎实的,就是太久忘记了。”也插不上话的谢总附和。
那边讨论的人基本已经确定了最终建造样式,已经开始列材料了,然后就听宋杨疑惑地声音在身后响起:
“你们这研究啥呢,要搭地火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