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北方蛮族骑兵打的是运动战,来去如风,我方的火炮重,不适宜游走,只有防守的优势,所以增加火炮才能反攻,实在存疑。
小王怀疑前线战况很不乐观,已处下方,前方将领是在想增加火炮才能和对方保持持平状态。当战场处劣势,能够打平手,前方将领往往会报成大胜。”
这些都是朱然之前在书信中提到的。现在正好活学活用。
此言一出,众臣震惊。很是合理,刚才都给人带入一个误区,却忘记了奏章的本质内涵。
“那应该如何才能不被前线军方蒙蔽呢?”陈柏树问。
小六见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便说:“我想起魏国侍中刘晔在朝廷上曾竭力劝告魏主曹睿伐蜀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回去翻书看一下,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众大臣听了都很惭愧。
那故事是这样的:
魏国侍中刘晔在朝廷上曾竭力劝告魏主曹睿伐蜀,认为“今若不剿除,后必为大患”,睿点头答应。刘晔回家后,众大臣来探问是否有兴兵伐蜀一事,晔矢口否认,并解释说:“蜀有山川之险,非可易图。空费军马之劳,于国无益。”
大臣杨暨听到此话后向曹睿反映说:“昨闻刘晔劝陛下伐蜀,今日与众臣议,又言不可伐,是欺陛下也。陛下何不召而问之?”
曹睿当即召刘晔前来对证,晔对睿说:“臣细详之,蜀不可伐。”一会儿,杨暨离去,刘晔埋怨说:“臣昨日劝陛下伐蜀,乃国之大事,岂可妄泄于人?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曹睿这才恍然大悟。看来,刘晔正是要将伐蜀决策对众官员保密,而曹睿庸碌之主,反不能领会刘晔的良苦用心。
众大臣都明白这典故的含义。皇上也明白,众大臣中定有与东平郡王交好的,倘若彻查的消息传到他耳边,彻查并不能彻底执行。为了先稳住东平郡王,皇上还是下旨召朱然回京,但是没有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