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荣修接过帕子“嗯”了一声,抬脚走进库房,“准备得怎么样了?”
“差不多了,随时可以启程。”
库房的东西不多,最明显的便是那一堆书籍。
“这两日,去书肆选书了?”
明珠点点头,“嗯,凌江的书铺,缺这缺那的,有银子也未必能买到。
我看京城的书肆,品类还挺齐全的,便每样都选了一些。”
明珠指着那些史册,“这些,应该算是比较全了吧?”
南荣修看了过去,发现那些史册是从先秦到大庆开国的,史册旁还有很多游记、风物志,地理志和一些杂记。
“书肆里的书,有银子便能买到,书肆里没有的,便是有银子也很难买到。
很多珍贵书籍,都在世家手中,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分享。”
他知道明珠为何买这么多。
除了正在念书的三位哥哥,她是想沈家在凌江一带,成为读书人的典范。
爷爷和父亲桃李满天,是两人的愿望,也是明珠所希望的。
南荣修看着她,“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但这些书,还远远不够。”
明珠看着南荣修,没说话。
“镜渊子,在成为帝师之前,熟读三千书籍,涉及极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老爷子和沈叔想要闯出名堂,并非易事。”
“这个我知道。”明珠开口,“论才学,我爷爷比不过那些大儒;论底蕴,我们沈家这两年才解决温饱;但我们沈家也有自己的优势,不是吗?”
南荣修点头表示赞同。
明珠是羲和城乡君,单凭这一点,沈家在凌江一带,便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沈青山和沈镜之想以文人的身份出圈,很难。
诚如明珠方才所言,无论是才学还是底蕴,他们都拼不过世家子弟。
可成名的路子千千万,才学底蕴拼不过,那便拼人设。
沈家是农户,历经数代人的拼搏,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沈青山圆了科举梦,彻底改变了门庭;明珠是大庆第一个靠功绩封爵的乡君;沈长枫是凌江第一个连中三元的秀才……
这些,对世家来说,平平无奇,可在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来说,足够励志。
当沈家的知名度打开,大家知晓这荣耀的背后,那么沈家将会成为寒门的精神支柱,一种信仰。
“为防书籍重复,你录一份名册给我,我安排人去藏书楼抄书。”
“好!”
明珠没有拒绝,沈家和羲和城的发展,都需要到书籍。
有人给她方便,她自然不会拒绝。
“南荣修,皇宫的藏书楼,大概有多少藏书啊?”
“大概三万吧,很多都是高祖的珍藏。”只是被锁住了,他还没看过。
“上次,你父皇送了我三百本,加上买的这些,还有你以前送的,我们家的藏书,也差不多一千本了。”
顿了顿,明珠又道,“对了,要是有植物或者农事相关的书籍,记得给我留着,我有大用。”
南荣修知道她喜欢研究这些,点头应了一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