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承那会儿其实很紧张,他努力绷着一张冷峻的脸,语气郑重(其实是怕自己结巴,所以刻意放缓了语速)地说:“孤已到适婚年龄,该迎娶太子妃了。孤观察过姑娘几日,觉得姑娘聪慧果敢,定能胜任太子妃之位,所以才冒昧将姑娘约出来,想问姑娘一句是否愿意。”
谢清漪:“……”
谢清漪一开始怀疑他在跟自己开玩笑——那可是太子妃,未来的一国之母之位,岂是他这样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定下的?
可齐景承的表情太严肃,语气也太郑重了。她实在是很难把“开玩笑”这三个字和他联系在一块儿。于是她回神犹豫半晌,还是忍着起身走人的冲动,有些迟疑地问了句:“殿下想要一个聪慧果敢的太子妃,人选应该很多,您……为什么会选择我?”
她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
尽管当时继母葛氏铁了心想把她嫁给那位宗室子,好替自己的娘家侄子谋好处,顺便除了她这颗眼中钉,她的处境可以说很糟糕,但谢清漪依然没有因此失去分寸。
齐景承看出她的清醒和坚毅,心中越发为她着迷,险些就说因为孤心悦你。但他知道这种时候对她说这样的话,她不但不会相信,还可能会产生警惕甚至是反感,所以他只是看不出喜怒地说:“因为子昂兄。你是他视为亲妹妹的人,孤往日与他闲聊时曾答应过他,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帮你一把。正巧孤也需要一个聪慧能干的太子妃来替孤打理东宫诸事……”
想起英年早逝的林子昂,谢清漪怔住了。
表哥确实很疼爱她。
又见齐景承虽然长得严肃冷冽,一副不太好惹的模样,但眼神清明,态度磊落,表哥和姨母也都曾不止一次地夸赞过他“君子端方,英明仁厚”,她心里那点警惕到底还是渐渐散去了大半。
不过她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沉下心细细思索了一会儿后,才有了决断说:“承蒙殿下不弃,臣女愿意。日后臣女定会恪尽职守,不负殿下所望。”
太子妃之位对她来说是天降大饼,她起初担心这大饼有毒,不敢吃。可太子已经说明缘由,她也已经明白他选择自己是因为表哥的关系,外加看上了她的性情和能力,那么这个大饼对她来说,就再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太子妃,那可是东宫储妃,未来国母!有了这样尊贵的身份,继母葛氏也罢,亲爹淮阳侯也罢,往后都休想再以长辈的身份和所谓孝道拿捏她!如此好事,她又不傻,为何要推拒掉?
至于太子是未来天子,她嫁给他之后要替他操持东宫庶务,管理侧妃妾室之类的……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小事一桩,她相信自己能做得很好。
而且这年头,嫁给哪个男人不是要这样过日子呢?反正她只要把丈夫当成东家,把自己当给他打工的掌柜,恪守本分,好好干活,日子就不会难过。
再说眼前这位太子殿下,看起来也应该会是个不错的东家——至少比那位见了她就目露垂涎,却还要装作谦谦有礼的宗室子让她觉得可靠顺眼。
齐景承不知道谢清漪在想什么,见她答应了自己的求亲,他心中如释重负,留下一句“好,孤这就进宫去求赐婚圣旨”,就马不停蹄地进宫去了。
留下谢清漪有些错愕地看着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背影,有种怀疑自己是在做梦的不真实感。
\u003d\u003d\u003d
很快谢清漪就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了,因为这日她前脚刚回府,后脚赐婚圣旨就到了。
这速度,快得性格沉稳如她都惊了一下。
——却不知齐景承早在两个月前就跟母亲萧皇后通过气,并成功得到了萧皇后的支持。萧皇后也早就通过蒋贵妃征得了皇帝的同意,所以这圣旨,不过就是找皇帝写几句话再盖个章的事罢了。
两人的婚事就这么顺利定了下来。
万万没想到谢清漪竟然能得到当朝太子的青睐,谢清漪的继母葛氏听闻消息,那是又惊又气又怕。不过没等她做什么,就有受到那位宗室子残害的女子家人在大理寺门口击鼓鸣冤,揭穿他了佛口蛇心,草菅人命的真面目。葛氏那个一直跟在那位宗室子屁股后头做狗腿的娘家侄子也受到牵连,被判了个斩立决。
葛氏:“……”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先前因为魏国公夫人和林子昂之死,她觉得谢清漪姐弟俩没了靠山,才敢抖起来算计谢清漪的亲事。如今谢清漪成了皇帝亲赐的未来太子妃,她这等欺善怕恶之人,本就心虚畏惧,坐立不安,再被她侄子的死这么一吓,顿时就再也撑不住地大病了一场。
此后数年,葛氏虽然依然怨恨不甘,可都没敢再明着为难谢清漪姐弟。直到淮阳侯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袭爵,再次有了勇气作死……
当然她没有成功,这也是后来才会发生的事。
说回当时,因着宗室子那个案子,齐景承在谢清漪心里,总算是从“没说过几句话的陌生人”,变成了“杀伐果断,英明公正,看起来颇为靠得住的未来东家……啊不是,未来夫婿”。
因为那位宗室子的父亲,是宗室里一位地位十分德高望重,还曾对皇帝有恩的老王爷。为了保住儿子,那位老王爷那段时间天天进宫跟皇帝哭诉聊旧情,搞得不爱管这些事的皇帝一度想和稀泥,把这案子糊弄过去。
是齐景承宁愿惹怒皇帝,也要坚持到底的态度,才让案情彻底真相大白,也让所有的受害者们得到最终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