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二战的入场券,就得需要千万吨粗钢的生产水平,才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撑得住部队消耗,军工消耗。
杨恺信心方面是足够的,如今的年代对标民国1927年左右,他还有三五年的发展时间。
而且,绝不会让关东军顺利进入奉天三省,进一步压缩小鬼子的发育情况。
真到了那时候,谁侵略谁还不一定呢。
想到这一点,内河船坞必须修建,砸钱也得建设。
这一点需要他亲自到汉口,挑选合适的建厂位置。
0级内河船坞工厂需要100万大洋,
能够生产轻量级驳船,载重500吨、300吨,年产20艘;
至于小型驳船,其他各船厂都能生产,完全没必要单独生产。
能够生产内河炮艇,年产10艘,排水量200吨、300吨。
小型内河炮艇,年产100艘,排水量25吨。
小型武装快艇,年产50艘,排水量75吨。
配备炮艇水军,且忠诚度拉满,服从于杨恺命令。
看上的不是船坞工厂的产量,而是这系统配备的炮艇水军,这才是杨恺目前所需的东西。
生产内河炮艇所欠缺的,那就是成吨的钢铁了。
之所以选择汉口,也恰恰因为这边的工业底子,能有一个良好的过度。
内河炮艇按照苏俄台风级炮艇来,在钢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两个月能下水一艘。
武器上装备152毫米主炮(2门),
120毫米副炮(4门),
炮艇装甲厚度114毫米,
有效射程可达15-20千米。
至于排水量仅有25吨的小型炮艇,则是杨恺现在急需的力量。
装备有迫击炮、重机枪,每艘炮艇配备20人左右,可以轻易穿插大江流域的各个支流。
提供有效的火力输出。
关键是这玩意建造快,对钢铁的要求不多,超小型的内河炮艇,符合大江沿线的需求。
一个月就能下水8-9艘,弥补杨恺在大江流域上的水上力量。
随后又花费500万大洋,将船坞工厂升级为1级,
建造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产能翻倍。
同时多了一个水军训练,方便培养内河炮艇的随舰人员,弥补水军不足的窘境。
还得靠系统啊,缺啥来啥。
但砸钱也快,
近2000万大洋随手就扔进去了。
随着铁路线开通,杨恺到达汉口,亲自督促此处的驻军防守。
建设沿江要塞,调动两个师驻扎,紧盯着贺胜桥方向战事。
吴秀才啊吴秀才,
你多多少少也得撑一个月,
让我好好的掌握汉口之后,你再败退。
吴秀才虽然在丁四桥败退了,人员损失不大,但战略损失很厉害。
把进出鄂北的口子放开,意味着他坚守的地盘不多了。
川蜀方面,
杨三木、刘相的兵力都没动,这时候也该做出选择了。
是归顺杨恺,还是援助吴秀才,又或者归顺北伐军?
思来想去,这哥俩觉得还是抱大腿合适,向冯天魁传达了善意,让他帮忙传递一番。
这哥俩决定投靠杨恺,改旗易帜,坚决拥护杨大帅的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