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北门已破,东洋士兵开始分批进入。
城内每间倒塌的房屋,每堵坍塌的墙壁,都成为华夏军人阻击东洋军的阵地。东洋士兵每前进一步,都要倒下几具尸体。
他们完全没想到,已经被打残的康城守军,依然如此强悍。
康城内战火燃烧,枪声震耳,间或还有慷慨激昂的军歌。东洋士兵胆战心惊地前行着,因为每一个黑洞洞的窗口,都有可能飞出子弹或刀片;每一扇倒塌的门扇后,都有可能冲出敢死队。
每条大道,每条小巷,每道胡同,每座倒塌的房屋边,都是尸体。
尸体一层摞一层,都摞到了窗台边。有一段路的地面全是红色的,那都是被血液染红的。
东洋士兵不怕死,康城内的华夏士兵比他们更不怕死。
他们通常都是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完了最后一个手榴弹后,就拿起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削尖的竹竿作为武器。
东洋士兵并不知道康城守军还有多少兵力,他们唯一知道的是,每跨前一步,就要伏尸上百。
以东南航军为首的华夏航空队封锁了周围所有的陆路,水路,他们马上就要弹尽粮绝。
更可怕的是,华夏外围的几个军的援军在康城外围进逼,东洋军布置在外围的防线也即将被攻破。
这场战争就像一场拉锯战,现在双方都只剩下最后一点力气。
*
“孟少帅,易少帅,终于等到你们了。”鸾宓和易承璟一出现,孙融和几位高级将领都迎了上去。
鸾宓和易承璟都跟几位军官握了手,“孙司令,时间紧急,我们还是先进会议室吧。”
在来的路上,鸾宓仔细研究了康城的情况。
从战力对比来说,康城以东的东洋军投入和战力是最强的。例如铃木次郎在发起对康城第二次进攻时将步兵兵力分布为:
东方进攻大队:46个大队,进攻康城16个大队,担任警备10个大队,构筑道路20个大队。
铃木次郎将东洋军主力布置在康城西郊以及连康公路以东地区,以重兵扼守康城。
在这样的兵力分布情况下,铃木次郎安排的作战态势实际是在“围点打援”。
他打算围住康城这个点,全力阻止,打击来救援康城的华夏军队,特别是从东面和东南面而来的军队。
铃木次郎部署于西线的兵力较少,开始仅由东洋华中军第40师一路从运城南下,最后由该师团负责康城西线一带的防御。
因此,康城救援的突破点应该在东洋军兵力最少的西线。
孙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让东线的援军,位于钺江东岸的各部队积极面向东洋军猛攻,策应康城内的战斗,减轻康城内守军的压力。
他安排从西线实施救援的是两个精锐军团,第九军和第十一军。救援康城的任务也被压在了这两个精锐军团身上。
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第一次解围作战宣告失败。
*
只要康城内还有奋起抵抗的华夏军人,东洋军就不算占领康城。
康城久攻不下,东洋士兵士气低迷,厌战情绪开始在东洋士兵之间蔓延开来。
甚至有士兵听到进攻番号就开枪自杀。在这种情况下,铃木次郎不得不再次下令停止进攻。
东洋大军停留在康城的时间过久,影响了东洋军在华夏整体作战的计划。
各种危机袭击东洋本土,内阁摇摇欲坠,东洋天皇寝食难安。他们再次向铃木次郎施压,勒令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攻下康城。
铃木次郎截获了第四军往外发出的电报,得悉了康城内守军的艰难处境。
虽然此时东洋军的补给也极为困难,可迫于东洋大本营的压力,铃木次郎还是决定利用情报优势,对城内守军发起孤注一掷的攻势。
东洋军向康城发起了第三次总攻,这一次,铃木次郎几乎将所有的主力都放到了康城这里。
他要求所有东洋士兵坚持到底,如果不能尽快攻下康城,全体军官将就地破腹自杀。
*
“派出精锐先锋,炮兵先行,步兵随后。重点攻打永同镇,祁丰山,这两个点一旦攻破,大部队便可以从西线进入。”鸾宓站在军事地图前,指着其中两个点。
为了掩护康城,东洋华中军第40师一开始就占领永同镇和祁丰山两个要点,并重兵扼守这两个点周边。
这两个重要据点被东洋军占领后,援军要从西线救援康城,就如同被掐住了脖子,始终无法大规模投入大部队进攻。
打这两个据点,必须快,准,狠,否则东洋军的援军就会从后方源源而来。
根据鸾宓的了解,外援部队都是拼了命在往康城内冲。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能到康城解围,除了战区司令官在某些方面的安排上有所欠缺之外,还有一些非常无奈的原因:
负责从西线对康城实施救援的第九军和第十一军虽然是精锐兵团,可他们的部队被逐次投入于各个战区,有不少是刚从其他战场上退下来的,死伤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