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渔山书院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张了,渔山书院的名字虽然是王安石题的字。
但是王安石却没有讲话,甚至没发一言。
渔山书院的童稚苑和翰林苑对王安石来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惟一的亮点就是,他这个是学年制的,而且童稚园只招收那种十三岁以下的蒙童。
超过这个年龄,要么不读了,要么经过考试进入到更高级的翰林苑,而翰林苑也不是终身制的,而是三年,对学员的限制则是未满十七岁。
渔山书院的告示三天前就已经帖出去了,渔山书院的招生工作,一直是老夫子在负责,老太爷也只是偶尔过去帮帮忙。
在他看来,钓鱼山成立这样的一个学校,当然是好的,只是,钓鱼山的渔山书院竟然是免费的,从老太爷的心里来说,还是挺担心的。
他是真的担心钓鱼山的钱养不起这么大的一个书院,但是,就在今天,当他看到实际的生员情况后,他的心里就更加的担心了。
他不是担心钓鱼山养不起这么大的书院,而是担心,这个书院没办法办下去,因为来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童稚苑相对好点,除钓鱼山的蒙童外,还有周边几个村的七八个孩童,这些孩童老太爷或许不认识,但是他们的家长,他一定是认识的。
农村不同于城市,十里八乡的人,差不多都是认识的。
毕竟这些人都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熟悉到哪个村庄的母猪下过几头猪崽都知道,所以,没理由不认识这些孩童的家长。
经过考试后分流,翰林苑的人就比较寒瘆了,满足老夫子要求的人,不到三个,之所以取三个,还是老夫子发善心,觉得一个人在里面读书太孤单。
而且这个惟一能满足要求的,还不是钓鱼山土生土长的人,而是三娘的娘家侄儿,听老太爷,三娘的娘家自从三年前遭了难,她的这个侄儿就来钓鱼山了。
她的这个侄儿年龄不大,十二岁,比安平小点,叫童俊辉,老夫子觉得他的潜力不错,有他当年的风范,未来考个秀才还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如果能得名师指点,中个进士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在他的身上,不但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三娘的影子。
他是担心像他这种水平的教书先生,教不出进士来。
陈让听完后,没怎么吭声,整个合州城,老夫子的水平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再找名师,短期内估计是没法实现的。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王安石听到老夫子的赞叹后,便对童俊辉进行简单的考核后,当即表示,收下童俊辉这个学生,有空的时候,他就会来钓鱼山给他讲点课。
此话一出,不但童俊辉激动得当即跪下来大磕头感谢,大喊恩师,就连老夫子,都激动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他是真的没有想到王安石竟然会屈尊降贵来教他的学生。
跟童稚园和翰林苑的冷清不同,公输苑的人则显得有些多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他们来渔山书院的目的,好像很简单。
那就是来公输苑读书,识字学手艺到在其次,真正让他们感到有期望的,是结业之后有事做,这点很重要,非常重要。
有事做,他们是真的太想做事了。
陈让是什么样的人,整个合州城的人都知道,他在合州城说书,是免费的,他把蚕茧的收购价格提高三成,而且还是现钱交易,不佘不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