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政坐落在一座双向六车道的隧道正上方,整个学校沿着倾斜向上的山坡而建,从下往上一共三个校门,分别称作南门、正门、北门。宋杨在北门外下了车。
“哟,小伙子,今天是回学校看看啊?”公交车站后的小饭馆老板一见到宋杨便打上了招呼。
“是啊,好久没回来了,今天天气不错,正好又有空,所以就回来看看。”宋杨见到熟人,也笑着回应。
北门公交站后这家小饭馆离四教很近,只有一座人行天桥的距离,既能做麻辣鲜香的川菜,又能做清鲜嫩滑的粤菜,因此颇受学生党好评。宋杨当年是这家店的常客,他们玩得好的那帮人经常会约着下课后过来吃饭。一来二去,老板跟他们这帮人也熟悉起来,偶尔也会额外给他们送个菜。
“那行,回头逛完记得来我们这儿吃饭。”老板性格爽朗,知道宋杨此行目的并不在此,便没有拉着宋杨唠嗑。
“好嘞。”宋杨客套性答应,中午是否真的在这里吃,他还没想好,但他也不能直接驳了老板面子。
宋杨走过天桥,从桥政北门进去,他是桥政的毕业生,不必同外人一般进行身份登记,他只需向保安出示校友云卡即可。
北门内遮天蔽日的小叶榕还是同以前一样,列成长长的两队,夹道送往两侧来客,粗壮的树干仍是要两人才能合璧抱住。盛夏的炙烤中,这里是桥政绝对的荫蔽。
林荫道尽头的学生活动中心前新建起了一座像是报亭的小屋,贩售着桥政文创周边,无人看守,亦无监控,纯靠购买者自觉支付找补。
旁边的罗马广场坐着好些上三五成群晒太阳的人,有在校的学生,也有推着婴儿车的三口之家,还有坐在草坪上噼啪敲着手中键盘创作论文的教授学者、探究学生。
宋杨今天的穿着很是休闲,加之他本就毕业不久,在路上已被好几个校外人员认作是在校学生而向他问路。他也懒得去解释,举手之劳的事儿,做了便是。
宋杨沿罗马广场而下,一路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湖心岛上。他在湖心岛的花坛边坐下,将拍好的桥政变化照片发到了群里,本想馋一馋冯铮与杨诚,却在发送文字信息前率先接到了韩非的电话。
“喂?”
“你在桥政?”
“嗯。”
“和朋友一起?”
“我自己。”
“我在附近,我来找你。”
没等宋杨拒绝,韩非便挂了电话。整通电话里,韩非没有用任何语气词,平淡的语气中透出的疏离感让宋杨感觉像是回到了刚认识韩非的那段时间。
冯铮:我去,学活前面什么时候搞了个卖周边的?!
杨诚:坐在第二排的那个好像是法学院的周教授。
冯铮:哪个啊?
杨诚:【图片(红线圈出人物)】
冯铮:不可能吧,老头不是早退休去吴川市那边带小孙子了吗?
冯铮:四教旁边小花园里的雕像怎么也没了,它牌子都还在呢!
杨诚:估计是被酸雨腐蚀得太厉害,拆了拿回去重塑。
……
未读的消息接二连三弹出,但宋杨却没了心情去回复任何,尚未发出的信息也被他一一逐字删去。
宋杨突然就有些害怕见到韩非,这样疏离的韩非,他已经太久没见过了,他也不知道等下见了面该跟他说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