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诸成化讲师的《鲁问》,王青云打算去听听,《鲁问》是墨家经典名篇之一,本篇记载了墨子的许多言行,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是:墨子以“必择务而从事”的原则游说诸侯;并且多次申明“兼爱”“非攻”的主张;也有多处专门申说“义”。
篇幅不算长,所以王青云早就背熟了,但是王青云还是想听一听讲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书院的课程是比较规范的,详细地给各个学年罗列了每个月的课程,课程具体由各讲师协调,反正一个月多多少少也要将课表的内容讲完,其余想掺杂个人私活的话,也是可以的,只要将课程讲完,书院还是很宽泛的,想要传播自己的学说或者理念,书院也是一个好去处。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
大王曰:“利。”
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
大王曰:“利。”
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
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敖百姓,孰将受其不祥?”
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书院,兼爱馆
诸成化先是诵读了这一番内容,然后不紧不慢地提问道:“为何大王将受其不详”
这段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刀砍人,一下砍断,刀锋利吗?锋利。刀砍一群人,一下砍断,刀锋利吗?锋利。刀固然锋利,谁承受不详?刀承受锋利,用刀的人受其不详。吞并国家,屠戮百姓,谁受其不详?我受其不详”
按照逻辑来说,军队是刀,大王是手,大王受其不详。
那么,为何大王受其不详?为什么施暴者受其不详?而不是受害者受其不详?
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墨家的兼爱和非攻思想。
学馆里所有学子都听得认真,不仅有新生,也有很多的老生和一些旁听生,书院规矩,非本班学子只能站着或者自带坐垫,好在王青云是新生,所以有自己的位置。
所以有一部分学子是跪坐在坐垫上的,所有新生都是规规矩矩地跪坐在书案后边,只有青云例外,依旧盘坐在那里,也没有人胆敢指点,毕竟这是王青云自己争取来的。
对于王青云的到来,诸成化很是高兴,毕竟每一届首席的选课就是风向标,讲的好不好也一目了然,所以大家才刚见面就邀请王青云前去听课,更委婉的说互相探讨。
这些讲师最差也是举人身份,但是对于首席,还真的没有人拿大,因为每一届的首席的成就注定不是他们能够相比较的,每一届都不例外。
同时王青云的才华又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大家就更没有轻视之心了。
所以诸成化讲课也格外卖力,不讲一些死板的,得拿出真材实料,要不然首席听了一节就不来了,那打的是谁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