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三年。
李文忠叹气,果然还是自己的儿子开了城门,虽然之前就有了预感,但真的看到这一幕,他还是只能再次起身向朱元璋行礼。不过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就挥手让他起来,只道:“九江的选择也没有错,咱这孙子就算没有人开城门,他也未必能坚守多久。”他看向徐达,叹息:“增寿可惜了。”徐达摇摇头:“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多谢万岁宽宏。”
朱元璋又看向朱棣:“老四,咱也不说那些假惺惺的,你进了京,你怎么对你侄儿?怎么对那些大臣?”
朱棣沉默,面对射来的一道道视线,他还是沉默,半晌,他才看着朱元璋道:“侄子们只要他们好好的,我肯定也会好好待他们,大臣也是如此。”
“那他们要是有什么举动呢?”朱元璋紧接着问。
“侄儿还是可以好好对待。大臣,我只知道斩草要除根。”朱棣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殿内群臣沉默,已经可以预见,朱棣进城登基,必然是一阵血雨腥风。
汉朝,元朔元年。
淮南王刘安愣住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地方藩王?唯一一个?那意思是自己失败了?
与他心情截然相反的是汉武帝,他看到这句话后心情指数立刻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好啊!神迹的意思不就是其他藩王都失败了吗?这说明上天都不支持大汉这些不安分的藩王啊!那我大汉一朝岂不是无有藩王之忧?
【朱棣要怎么对待他的好侄子?朱允炆没有把选择权给他。在朱棣进京后,皇宫燃起大火,而建文帝就此不知所踪。其后数年,朱棣都又秘密派人查访其下落。】
【而建文帝的臣子们则迎来了一场大清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自不必说,其他帮建文帝募兵的大臣、不愿意承认朱棣登基的大臣、仍旧奉建文帝为正统的大臣,有的选择自杀,有的被朱棣下狱处死。】
【在这里特别提一嘴的是方孝孺。】
【后世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因方孝孺死不效忠、且于殿内与朱棣对峙,朱棣诛其十族。】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最早的诛十族记载出现在明朝中期江南文人祝枝山的《野记》一书中,而此书多记录民间杂文野史和鬼神故事。】
【明史、明实录、革除录都未曾记载。】
【而明神宗实录中,明神宗赦免了当年被方孝孺牵连的贬谪之人共一千四百零三人。如果当时被诛杀,又谈何赦免?】
【朱棣确实是杀掉了方孝孺,也杀掉了许多人,一说八百四十七人,一说八百七十三人,但这些人多是与提议削藩、反对靖难、不承认朱棣有直接关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政敌,是方孝孺的同党,而非是朱棣的某种泄愤行为。】
【在方孝孺死后,他的尸身还是他的学生。】
【那么,方孝孺诛十族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皇宫起火、建文帝失踪,朱棣和其他人都松了口气。而对于朱棣对那些建文旧臣下手,所有人都感觉良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
“十族?”朱元璋看着朱棣,朱标也不赞同。一众皇子们挤眉弄眼,打量着朱棣。
“???”朱棣不明白,他不会变成这样的啊,他疯了才没事儿杀人十族,那方孝孺就算是江南文人头领、宋濂学生又如何?值得他杀他十族吗?他爹杀胡惟庸也就杀了他和他三族啊!
众人扭头接着看神迹。正好神迹讲到关于方孝孺诛十族的不实之处。
朱棣理直气壮起来:“我就说我不可能干这事儿吧!”才八百多人而已!
大臣们也松了口气,他们还以为朱棣比现在的万岁还猛呢!现在看来,也还好吧。况且,他们也有自信,他们的子女作为开国功臣的后代,就算没有站队朱棣,也不会成为这第一波大清洗中的一员;就算最后还是要死,也会死的比较体面一点的。
朱元璋点点头,这倒是没错。同党嘛,那当然要杀。现在他只经历过胡惟庸案初期,就牵连众多,但后来胡惟庸案可是牵连出三万人。
“不过,”朱元璋皱眉,“这后来能传出来你株连十族,看来是你当时还没有清理干净那些反骨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