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确定后,便是处理皇帝的后事。皇帝驾崩后,下葬的大致流程与现在民间大致相似,只是程序比较繁琐,规格比较高,比较隆重而已。大致有四个步骤:小殓、大殓、出殡、下葬。
小殓,就是给皇帝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皇帝的遗体放进棺材。出殡、下葬,民间一直存在,自不必多说了。
为皇帝守丧期间,大臣们也在讨论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关于皇帝的谥号,大臣们争论不休。
朝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天桂的谥号应该为仁,即孝仁皇帝。谥号仁,意味着宽厚、仁慈、通情达理、行惠施利,也说明这个皇帝平易近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行皇帝的谥号,应该为章,即孝章皇帝。谥号章,表示温和宽容、讲法度、讲事理、有文采、谨言慎行、重视教化,一般朝代第三位皇帝加谥。
其中,内阁首辅张敬贤坚持加谥号为仁,首席议政大臣王之阳坚持认为加谥号为章。一时间,双方竟相持不下。
无奈,双方最终将问题抛给了淑妃娘娘,小皇帝的母亲。淑妃认为,先帝温和宽容,重法度,明事理,应加谥为孝章皇帝。
在淑妃的建议下,群臣决议为皇帝加谥孝章皇帝,即洛章帝。谥号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庙号的问题。
关于庙号,还是分为两种意见。内阁认为,大行皇帝的庙号应该定位成宗。因为先帝在位十一年,李正延摄政十年,自己执政仅仅一年,整体上看,应该是为守成之君。
议政殿则认为,先帝从摄政王手里接过皇权,又清理了摄政王的叛乱。自此以后,太宗一脉走上坦途,理应为世宗。
双方再次僵持不下,还是请淑妃裁决。淑妃思虑半日,决定采纳内阁的建议,定先帝的庙号为成宗。
内阁秉承先帝遗诏,自成宗皇帝起,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皆守丧二十七天。二十七天后,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状态。
大行皇帝的丧事完毕,小皇帝的登基大典,便搬上日程。由于孝皇帝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只能请示其母后。于是,四位宰辅共同来到贤淑宫,请求淑妃定夺。
四位宰辅依礼跪拜淑妃,淑妃见状道:“四位大人,免礼,平身!”“谢娘娘!”“四位大人前来,可是为皇帝登基大典之事?”
“娘娘英明,我等就是为此事而来!”“四位大人有何想法?”“回娘娘,按照朝廷规矩,先为娘娘升座,而后皇帝着礼服,叩拜太后,而后...”
淑妃听后,觉得太过繁琐,不适合当今皇帝。“四位大人,当今皇帝年幼,尚不能站立,无需如此繁文缛节,简单一些即可!”
“不知娘娘何意,请您示下?”“由奶娘扶着皇帝,坐在龙椅上,接受众臣朝拜即可!至于皇帝向哀家行礼,便免了吧!”“臣等谨遵懿旨!”
经礼部、钦天监共同商议,决定将皇帝登基之日定为三月初九。是日,奶娘扶着身着龙袍的小皇帝,坐在龙椅上。小皇帝则咿呀,咿呀的叫喊着,还不知道下面的的人在作做什么!两宫皇太后,并坐于两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