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来,俞承伟还在想着内需内驱的事情,地产现在已经不能指望太多了,虽然有他在津北起了个好头,但是船大不好调头,只希望别爆太大的雷就好,少了这个支柱产业,日子肯定不好过,而其他产业,又缺少成为支柱的底蕴,这也是他头疼的。
大基建肯定要搞,这是以往的经验之谈,但俞承伟作为从最底层上来的人,更多关注一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基建,除了农民工之外,就是有编制的人能吃到,而国家这么大,还是有很多人吃不到这一块。
看看刚出的统计报告,三分之二多的人口,月收入也就那样,这就不得不提到分配问题,而这个才是阻力最大的,他和徐远山联手,都未必能推行下去。
怎么能让底层的人吃上饭,在未来几年扛过去,这才是俞承伟想解决的,方向和路径跟丁平思考的完全不同,任何方法他都愿意尝试。
年初,由俞承伟牵头,举行了一次内需内驱的会议,出台了十三条措施,归根结底一个目的,那就是搞活,只要能增加居民收入的,全都大力支持,放行。
比如城管方面,明确不再限制地摊经营,占道经营,老百姓自己能搞钱,就已经是帮了大忙,还限制,那就不好看了。
比如劳动力的保障方面,各部门也要成立联合执法,确保工资的发放到位。
比如对私营企业的扶持,要改变以前的走过场,让实惠最终落到打工人认识,毕竟私营企业雇佣的人员,肯定不是体制内的。
这十三条颁布之后,俞承伟也没指望有多大的收获,只是把这个氛围搞起来,自力更生嘛!这一条永远都不过时。
有时候俞承伟觉得自己也是个裱糊匠,因为到了这一步,他真的不知道还能想出什么招来,流行病基本上能遏止住,但是经济,把古往今来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请来,也未必能会诊出一个结果,可行的办法,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在怀疑是不是这就到了尽头,除非发生下一次的工业革命,否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内外有时候都在鼓吹下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什么元宇宙,人工智能,大多和科技数码相关,俞承伟倒不是武断的认为这是扯蛋,而是觉得这完全和下一次工业革命挨不上,起码在他看来,还不如指望核聚变取得突破呢!
把脑海里跳脱的思绪摈除掉,俞承伟还是要回归现实,继续当生产队的驴子,因为他学马哲的时候,有一条自己总结出来的道理,整个人类族群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前进中,把人类事业推到了如今的地步,所以说,干活就对了。
杨悦跟着去督办的安全事故,总算有了结果,俞承伟百忙之中听取了汇报,对于处理到具体的人,他毫不手软,也明白了为什么督办的原因,还是人情,有人抹不开在说情。
俞承伟倒是知道,这种事负有领导责任其实属实是运气问题,就像是袁致农,干什么都出现问题,最后还是他拉了一把,但这个完全可以大部分规避掉,还是平时抓安全的弦绷的不够紧导致的,处理了也不冤枉。
杨悦下去,还肩负着俞承伟搞调研的任务,俞承伟现在无法随便下基层走了,只能让身边的人下去,了解第一手的情况。
听完杨悦这方面的汇报,俞承伟知道这还只是刚开始,不到一年呢!今后两三年怎么过?
“看来只能制定一个方案,在人员流动上的限制要大大降低,人的话流动不起来,经济怎么搞?”
俞承伟的策略是外紧内松,对外严防死守,对内大范围的放开管控,出现零星的问题,那就迅速扑灭,在抗击的过程中让经济持续运转。
“老叔,我是代表俞家村集团来开会的,要给疫区进行物资保障,还以为能看到你呢!”俞剑秋开完会来到俞承伟家,而且是带着老公孩子来的。
冯朝旭大学毕业之后还是进了俞家村集团工作,被俞剑秋生拉硬拽去的,人才在哪都能发光,冯朝旭的能力很强,俨然被俞承柱和梁敏当成了接班人培养。
俞剑秋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小家伙很活泼,在家里乱窜,没一刻闲着的时候。
“我上午有个院里的会议,就没过去,你爸你妈还好吧?”俞承伟问道,他也有几个月快一年没见到俞承柱夫妇了。
“都挺好的,下个月可能会过来,我爸不是人大代表吗!得来开会。”
俞承伟又跟冯朝旭聊了聊,这个孩子当初他看重的是人品,但能力后来展现的不错,也算是让俞家村集团有了可靠的继任者。
随着俞家村集团后来的几次调整,俞承伟也没拦住股权的变更和性质的改变,几乎成了家族企业,好在俞家村的集体人员都没缺了权利和好处,算是一个时代的畸形产物,想这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创的企业,有好几家都是这样的状况,但如果那个背刺菊厂的就不提了,纯属买卖办法的理念。
魏晴柔回家看到剑秋夫妇,打招呼道:“朝旭和剑秋来了啊!”
“小伟,你跟我过来一下,我有个事情跟你说。”魏晴柔跟剑秋二人说了几句,就把俞承伟叫到了书房。
俞承伟见魏晴柔的脸色一改刚才面对剑秋二人的笑容,反而变的十分严肃,就知道肯定是有事,而且大概率不是什么好事。
“怎么了?”
魏晴柔先是叹了口气,“梁虎晨出事了,应该已经被双规了。”
俞承伟眉头就是一皱,梁虎晨之前是津北的常委,后来转任升迁到了大军区,算是顾鹏飞很倚重的人,也是他基本盘当中的重要人物,没想到会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