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茨的日常系玩家

第69章 乌托邦

百慕大三角的海底城市里,伴着一道普通巫师难以察觉的红光,莱恩睁开了眼睛。但是莱恩仍在思考,久违的新鲜感充斥着莱恩的心田。

这个城市太有意思了,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签订契约,并通过海神号的指引,就算是巫师也找不到这个地方。

和德姆斯特朗一样,地点未知,非德姆斯特朗的巫师很难找到,而且引以为秘。

就像原著里,特鲁姆对赫敏讲到学校生活:“啊,我们也有一个城堡,我觉得没有这里的大,也不如这里舒服。”

“我们的只有四层楼,而且只有在施魔法时才能点火。但我们的场地要比这里宽敞—

—不过冬天白昼很短,不能在场地上玩。到了夏天,我们每天都在外面飞来飞去,飞过湖面,飞过山脉——”然后就被当时的校长卡卡洛夫打断。

“行了,行了,威克多尔!”

“不要再泄露更多秘密了,不然你这位迷人的朋友就会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了!”

不过即使如此,在伏地魔复活后,卡卡洛夫还是离开了所谓隐秘的德姆斯特朗,一个人逃往,最后死在一个木屋里,仅仅躲避了一年。

要是卡卡洛夫在年轻时玩过恐怖之旅,那就有意思了,不知道伏地魔能不能找到这里。

“凯特,可以出去了。”莱恩猛地抬起头说道。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凯特大吃一惊,差点说出话来,在心里想到。

“真是好奇,恐怖之旅后面的这群巫师,究竟会怎样介绍这个城市和他们的愿景。”莱恩弯了弯嘴角。

凯特早已按奈不住好奇心,拉着莱恩一马当先,往之前在甬道里看见的感兴趣的地方走去。

一路上,这里的巫师都一副司空见惯的模样,丝毫不以莱恩两人不一样的装扮惊讶,虽然察觉了两人外乡人的身份,但是都以一种不冷不热,担又带一丢丢好奇的眼神一撇而过。

这里的地面没有采用任何地砖,鹅卵石陈铺,而都是原生态的样子,和僵尸小道的地面感觉差不多,看似普通,但是泥土一点都不沾鞋上。

天空则是有一个大大是虚拟的太阳,以莱恩的专业视角来看,它并不是用魔力释放光芒,而是采集,采集着太阳照在海面上的天然阳光。

周围的店铺最常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鱼缸,有的点缀着红色的珊瑚,有的则是顶着个鲨鱼的背鳍

把它戴在头上,就可以在水里呼吸。

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店,寻常的巫师服装很是少见,大都是用海底生物作为原材料,施加魔法制作而成。

凯特就像一头好奇的小鹿,时不时问问价格,搭搭话。

然后,这座城市的历史,布局,使命之类的就在聊天中慢慢展现在莱恩他们面前。

这里有很多,都是一些本公认为绝嗣的巫师家族们组成。

也许是为了繁衍后代,这里意外的不在乎什么纯血,只要是巫师,就能享受教育,不用工作,只要选择一个课题研究并偶尔发表论文即可。

而偶尔出生的哑炮和混血巫师的麻瓜家人们,则是负责服务业,做一些简单,故意留给不会魔法的人的工作。

在凯特听到论文时,便急忙问询,是否可以借阅。

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论文期刊,虽然不允许流向外界,但是几乎人手一本,就跟预言家日报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名侦探的世界,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人物,身为曾经的警校五人组之一,徘徊于几大组织之间,与名侦探的联手,当然也少不了点日常。
夜雨呀
江南之南
江南之南
江南宋城赣州,地处“江南之南、岭南之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江南之南》是一本关于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了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但“不止于赣州”,同时也是一道认识江南、洞察客家的视窗。全书共5辑,分别为此山此水、客家风情、烟火记忆、人物春秋、诗赋江南,收录了99篇文章。“以文为镜,借字传情。”作者采用文学性笔调,透过不同的视角,或散文随笔娓娓道来,或诗词歌赋简约凝练,叙写了
陈相飞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