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

第154章 李云龙的小算盘

梅川秀吉听到筱冢义男的命令之后,马上走了出去,前去发报通知前在榆次的第二旅团了。

筱冢义男摆了摆手,示意在场的随军都出去,自己瘫坐在椅子上面,一副颓败的样子。

在筱冢义男办公室的随军参谋出去之后,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此时办公室里面只剩下筱冢义男自己,抬头望着天花板,筱冢义男摘下了自己的眼镜。

从阳泉县城,再到寿阳县城,现在又马上到了榆次,要是三八六旅到了榆次之后,再对太原发动攻击,那到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笑到这里筱冢义男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用手捏着自己的两眼之前的眉头。

榆次地区的战场上,三八六旅的四个团赶到之后就直接被安排到了前线。

之前三八五旅的几个团和鬼子的第二旅团经过了几次激烈的战斗,三八五旅每次都把第二旅团的小鬼子阻挡在了自己的阵地前面,没让他们前进分毫。

现在三八六旅几个团的兵力到了之后,正好接替之前防守的部队,让三八五旅的战士们能下去休息整补一下。

李云龙到了前面的阵地之后,就拿起了望远镜观看对面的第二旅团的情况。

对面的小鬼子的阵地上,前方机枪阵地上的火力点布的是密密麻麻的,后方几队小鬼子此时正在集合,像是正在准备下一轮的进攻。

“通知武阳兄弟,小鬼子冲出阵地之后先不要着急开炮。”

“等小鬼子出动足够多的兵力之后,再对冲过来的小鬼子进行轰炸!”

“是!”

李云龙旁边的通讯员听到命令之后马上离开去通知在后方的炮兵阵地去了。

独立团的阵地最前方,张大彪带着一营的战士们趴在战壕里面,随时准备着迎战冲过来的小鬼子。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八路军的阵地上,所有人都严阵以待的准备迎接小鬼子的这次进攻后。

但是一个小时过去了,对面得瑟小鬼子还是没有任何想要进攻的动静。

李云龙拿着望远镜疑惑的又看向了对面的小鬼子。

透过望远镜看到对面小鬼子的阵地上,所有的兵力都集合在了阵地前面,就连小鬼子阵地前面的机枪阵地上的兵力也在有序的向后撤退。

“小鬼子这是要撤退了?”

李云龙拿下望远镜,然后递给了在自己旁边的赵刚。

赵刚接过了李云龙手里的望远镜,朝着对面小鬼子的阵地上看去。

观察了一会之后,赵刚放下了手里的望远镜,脸上也是疑惑的表情。

“小鬼子前面的机枪阵地里面的兵力都已经撤退了,看来小鬼子真的是想要撤退了。”

“不然好不容易向前推进的一点阵地不可能就这么撤退了!”

李云龙听完赵刚的话之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赵刚的看法。

“赵政委你先在阵地上盯着,我去和其他部队的人碰一下头,看一下他们是什么看法。”

李云龙说完之后,就带着几个人走出了独立团在前面的指挥部,前去后方找之前三八五旅的我人去了。

来到后方的指挥部,李云龙进门就看到了三八五旅的几个团长正在地图面前商讨着什么。

“对面阵地上的小鬼子是怎么回事!怎么我们刚到这帮狗日的就要撤退啊!”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抗战:让你打游击,你成了奉天霸主
抗战:让你打游击,你成了奉天霸主
特种兵王喜武梦回1932。山河沦陷,百姓涂炭。王喜武举起游击大旗,展开铁血抗战!誓要将鬼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的痛苦如数奉还!荡寰宇,复社稷。重拾华夏山河,敢叫日月换天!奉天霸主在此,谁人敢来进犯!
魔礼红
穿越古代去拍照
穿越古代去拍照
一个落魄的年轻人被选为历史观察的试验者他走过各个年代,见过不同时期的那些帝王,当年的质子政成为了如今的始皇帝嬴政,当他再见到少年时曾经见过的人时,那动摇的长生之念更加坚定意气风发,荣归故里的刘邦,在一声声陛下万岁之中陶醉时,看到了远处那张曾经落魄时为他指点明灯的脸李世民成为天可汗时,望见那张熟悉的面孔,记起了当年三千兵马救出杨广时的场景燕王棣打起奉天靖难的大旗时,仍会怀念少年时军营中的好友,当走近
古老方便面
初唐:从木材商人开始的帝国时代
初唐:从木材商人开始的帝国时代
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青年魂穿到古代的故事。或是幸运,或是不幸,这是一个历史上最闪耀的时代。这里有封建帝王的标杆唐太宗李世民,老谋深算的宰相房玄龄,战无不胜的军神李靖,还有尚在懵懂期的腹黑天皇李治和女皇武则天。还好他有个金手指……
马山君
大唐:我的东西轰动长安
大唐:我的东西轰动长安
毕业回家开超市的林墨,一朝穿越,在大唐开起了超市。李丽质:哇,这钙奶好好喝啊。李二:这烟不错,真提神。程妖精:林墨,还有吗?我老程也要抽。大唐商贩:自从这超市开起来,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唉。。。。。
光哥之光
从神话三国开始征服万界
从神话三国开始征服万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一个穿越者继承大贤良师传承,推翻腐朽东汉帝国,建立全新星汉帝国,给诸天万界带来黄天秩序的故事。吕布戟灭神明,带来诸神黄昏。关羽刀斩邪魔,诛灭万界不平。“神罗是罗马,绿罗是罗马,这星汉怎么就不是大汉了!”——大贤良师丶万军之主丶万界先行者丶穆易。ps:这应该是一片种田文(大概)群号698098706
黄天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