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寻常人,忽进了宫廷,还见到了今上,紧张也是人之常情。”肖翰道,“不瞒你说,我当时生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康荀笑道:“三甲我是无望了,你或许还可拼个一甲。”
肖翰道:“事情还未尘埃落定,一切皆有可能。”
而此时,读卷官正在紧锣密鼓地评卷,在一众考卷中选出了最优秀的十份,贴上黄签,草拟了名次,呈由皇帝亲阅,确定最后名次。
太宸殿内,翰林院大学士等人将考卷呈上,在底下恭敬地等待皇帝示下。
宝座之上,坐着一位老者,正是大庆永熙皇帝。
永熙皇帝看了试卷后,并没有立即点评,目光环视底下站着的众人,问道:“肖翰,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眼熟?”
旁边伺候的大太监贾鸿躬身近前,回道:“回万岁爷的话,永熙三十二年,益阳发瘟疫,就是这个肖翰献的方子,万岁爷还赏了他一百两黄金。”
永熙帝点头道:“想起来了,刘裕昌的奏疏上提过,他的文章也实务济用,是个为朝廷着想的人。”
大皇子齐王道:“父皇英明,这肖翰有经世大才,当为此届榜首。”
永熙帝随手将卷纸搁置,歪在龙椅一旁,说道:“文章是文章,有没有能力不能以此为论。”
三皇子桓王道:“父皇圣明,今日议的是殿试三甲,自然是以文章优劣定高低。”
永熙帝又对大臣道:“你们呢?”
礼部尚书陆本初道:“回禀皇上,臣等以为此中三卷最佳。
一是青州江翰清,此人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文章精妙,又是此次的会元。
二是凤翔徐国忠,此人乃是凤翔巡抚徐常春之子,自幼便有神通之名,于实务也颇有见解,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最后一位是肖翰,出身寒门,文章所述皆有理据,经济实用,实在难得。
此三人各有所取,臣等难以取舍,还请皇上定夺。”
“景升,你怎么看?”永熙帝又看向大学士孔肃隐。
孔肃隐躬身道:“回皇上,老臣跟陆大人是一样的,都觉得这三人好,难分高低。”
永熙帝坐正了身子,甩开袖袍,笑道:“江翰清的文章花团锦簇,令人读之唇齿留香,他已是连中两元,朕当然要成人之美,再送他一个状元,叫他中个三元,也算是一段佳话。”
“父皇/皇上圣明。”
永熙帝又拿过了徐国忠和肖翰的卷纸,翻看一遍,说道:“徐国忠朕有印象,年纪大了,自古探花多俊朗,他不合适,就点肖翰了,他年纪小,少年俊杰,也当得起。徐国忠就做榜眼吧。”
“父皇英明。”
“圣明无过皇上。”
永熙帝定了前三,剩下七个并未改动。
陆本初填了名次,同孔肃隐到内阁将其余名次依次书写、填榜。榜用黄纸,表里二层,故称为金榜,加盖了皇帝宝印,就待传胪日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