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这一次的风浪吹得明显有些大,许多官员都被牵连到。
始作俑者建宁郡王,则躺在美女的大腿上吃着紫色葡萄。
柳苏苏问道:“郎君,这紫色葡萄味道如何?”
“口感香嫩、丝滑。”
“郎君,别只顾着吃紫色的葡萄,我的白葡萄更甘甜。”
这时,张旸走过来了。
“郎君,那些人都已经抓起来了,不过听说牵涉到的人太多,要送到京师。”
“知道了。”
李倓从柳苏苏的腿上起身,伸了个懒腰,淡淡说道:“太无趣了,这么快就赢了。”
没一个能打的,无敌多么寂寞。
这事很快成为洛阳城百姓的谈资。
两天之后的一个上午,李倓终于结束了他在宅院里躺平的生活,换了一身行头,带着人浩浩荡荡朝南市行去。
长安有东西市,洛阳有南北市。
其中南市最大,日常用品最多。
一路上,李倓突然觉得这洛阳的空气真好,充满了自由的气息。
把李林甫的人拔了一大片,不知右相得知后会如何想?
当然咯,右相会把矛盾都指向杨国忠。
洛阳的事,关我建宁郡王什么事呢?
建宁郡王可是一个一怒拔刀砍御史的纨绔子弟。
就这种城府,还值得右相一直盯着不放吗?
今日阳光是那般好,风也变得可爱了。
不多时,李倓就到了南市。
他主要是来南市看看洛阳的纸,以及一些日常用品,例如锄头、铁犁等等。
这些都是澄心堂和诸冶监要制作的商品。
“郎君,前面就是售卖农具的。”张旸指着前面说道。
李倓翻身下马,走进了一家店。
里面摆放着锄头、铁犁,还有铁杵一类的工具。
这个月份显然是淡季,进来的人不多。
李倓不由得感慨,原来唐朝就有专门卖农具的商店。
那村里的农民总不能都跑到洛阳城来买吧?
这不现实。
唐朝的公验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你路过一个关卡,就必须出示官府给的公验,表示自己是良民。
如果没有,那就要被当成黑户抓起来。
想来偏远地方的村落,是有专门的木匠或者铁匠的。
这是人类社会组织发展的规律。
有需求就有买卖。
掌柜的一看今日来了这么多人,而且还都穿着丝绸衣,立刻就知道对方绝不是种地的。
但还是赶紧走过来打招呼:“这位客人,需要看什么呢?”
“这锄头多少钱?”
“五十文。”
“这铁犁呢?”
“三百文。”
李倓再仔细一看,发现这铁犁好像有点奇怪。
他和他儿时印象好像不太一样。
哦,这犁的辕还是直的。
这是直辕犁。
盛唐居然还是直辕犁?
这一点李倓到真没有关注,就算他再熟悉盛唐史,也有疏忽的地方。
那岂不是可以改一改?
可以改一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