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界有冷空气入境,与留存的热空气碰撞,形成冷锋锋面,朝着南方推动,因而带来降水。
江南经过雨水洗涤,算是拥有些许秋日的味道。
江南一片,倒还能算的上是粮产尚可。
夏日虽然天气炎热,不曾降水。
但江南毕竟有着鱼米之乡的称号,自然是不缺水源的,它河流密布,交错繁杂,灌溉范围极广泛,粮食产量倒也说的过去。
若想要获取大量的粮食,必然需要江南士族的支持与帮助。
陈梦源在南方不断游说,为朝廷、为北境六州争取粮食,为缓解饥荒与世家钳制,为战争筹集粮食。
江南士族不管这些,他要让己身的利润最大化,他们甚至想染指朝廷关于缴获苏宁的产业,他们并不会有丝毫退步,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猛龙尚怕地头蛇。
若是南方各大士族铁索连环,沆瀣一气,将粮食牢牢攥在手中……那京都乃至神州甚至是北境六州,都将陷入至前所未有的黑暗中去。
粮商们更倾向于将粮食送到汴州城售卖,因为那儿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别处。
陈梦源知苏宁将汴州城控制,心神震荡,只感此乃多事之秋,但他的主要任务可不是这,他要求购粮食……
至于汴州城……唐文江收到消息,一定会派兵、募集乡勇前来平定这逆贼。
汴州城正初步入工业化。
消费水平、收入水平、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汴州城的工作结构、收入结构、生活结构以及各类观念,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常规观念是多生儿子好种地,多种多得,且靠天吃饭。
现在呢?
多生儿子多打工!
进厂打工,稳定且收入高,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明显提高。
至于有关苏宁是“国贼”的言论,在汴州城内却嘘声一片,大家皆是不认同,甚至成为嗤之以鼻的笑话。
苏宁可是汴州城的大善人、大财主,是所有人富足、富裕,让他们拥有更好生活的大好人,怎么能是国贼呢?
读书人们却不以为然。
他的名声已经烂透,再怎么维护也不能挽回。这些骂过苏宁的读书人,几乎不敢出门,一出门就被骂,就被各种东西砸,他们对苏宁的不爽、愤恨更深。
风吹两处花开,叶半未黄。
陈梦源游离在江南,急的可谓是焦头烂额,他没有很好的办法,去以少换多。
汴州城的物价涨的飞快,仅仅凭着上面给的那些钱,拿什么去让这些士族、地主们心甘情愿的卖粮呢?
至于再往南寻找粮商?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江南最大的粮商几乎汇聚在汴州。
这些粮食最终都要卖到汴州城去,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足够的筹码,恐怕打动不了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虽然地位不高,头脑却很是精明,都知晓这是一个博取名声和地位的好机会,加上汴州工厂的横空出世,而导致粮价变高,自然也有理由让这粮食的分量变得更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