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儒生解得这个凶卦,看到后来,已是又悲又怕,全身战栗不止,惊骇到哭都哭不出声。身边同伴看到这个情形,忙问他怎么了,他这才泣不成声,对众人说破卦意,坛中闻言,举座哗然。
又有其他两位精通《周易》的儒生,连忙各自坐到地上,分别起起了卦。针对同一事连续卜问,这其实已是犯了卜算的大忌,所谓“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但在此时此刻,也已是顾不得了。
不料,接连着第二卦开出了,还是明夷之谦。坛内人人心下一紧,连忙把目光移向第三个起卦的人,他正端坐在坛内一角,正数着第六爻第三变后的筮草数量,当左边那一小堆的筮草数毕,其实这一变的筮草数量其实已能算清:三十二根,少阴。
但这名儒生依然强做镇定,将全部筮草数完,才在石板上画上第六个爻,然后转过石板,将所得卦象示向众人。周易是六经之首,虽然各人精通程度不同,但本就是最基本功课,个个自然都识得卦名,一见石板之上,赫然画着的,还是一个明夷之谦。
满堂儒生,顿时面面相觑,上苍频频示警:不日之内,惨遭横死,死后受辱。这三人都是当世知名的易学大家,精通易理,平生卜筮,言则必中,无有失手。这样看来,这个既定命运,已是牢牢的罩定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了。
虽然各位儒生都是修行有年的博学鸿儒,虽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般高头讲章,人人都是自然道来,但是,死!这个可怕的字眼,突然之间,如同千钧重的巨石,当头直下,降临到自己身上,这还是过于峻烈而沉重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集贤殿内,一片沉寂。
正在大家内心一片哀鸣之时,从坛中哪个角落里,突然响起一个诵经的声音:“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篇大家都无比熟悉的文字,《礼记》中的一个名篇《礼运》章。
这一篇,据说是孔子所着,讲述的是华夏族的先圣先贤们对天地运化,阴阳转旋、伦礼变易的认识,其中又属“大道之行也”这一章最为耳熟能详。它的篇幅并不长,主题是孔子向弟子子游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天下所有儒生的共同社会理想。
读诵者是一个来自鲁地的儒生,虽然日常说话时乡音俨然,改也改不掉,但读起诗书,却是一口带点鲁地口音的洛邑雅言,而这份口音,出自孔子。这正是三百多年前,孔子本人与弟子们讲学时使用的语言。
孔子去世之后,三百年来,按着时节,诸生们依旧会聚集在曲阜孔子旧宅前习礼,而习礼时用的语言,依旧是这略带鲁地口音的雅言。坛上的这批儒生,个个也都去过曲阜,也都曾以此雅言,在孔宅前群诵过这篇“大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