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战事稍平,返回家里,偌大一个千余人的大村落,已经是一片残垣断壁,还剩有活口的,只有三家人。而这三家人,也是家家残缺,无一齐全。
可怜寡母,靠着替人缝补漂洗,加上家临辽河,也还能打些渔获,几个大点的孩子也能帮衬着捞点水产,拼着一把老命,把几个孩子拉扯大。
只是一个个孩子都饿怏怏,面黄肌瘦的。有几年,家中实在饿得狠了,老四、老五久饥成病,都在初春上,前后死了,其他四个孩子算是命大,半饥半饱的活到了成年。
到了这一年,丁令威十三岁,而大哥已经二十八九了,其他两个哥哥也在二十上下。
儿子们大了,又都忠厚勤朴,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家中粮食情况,就已经很有好转,但毕竟能干也能吃,全家终年劳作,只是勉强糊口,免于挨饿而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到了这时,另又有一桩心事,沉甸甸的吊挂在丁母心上。
眼看儿子们一个个都到了婚配的年龄,可是家徒四壁,这一副懊糟模样,又有哪个姑娘愿意上门?
更何况,辽东久经战事,人烟寥寥,就算丁母有心操办,四处打听,十里八乡待嫁的姑娘竟是数不出来一个。
难道这丁家四兄弟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吗?
有一天,时近日暮,丁母正蹲在辽河边,淘米洗菜,准备晚饭。
远远的,只见有个瘦高个走近,年近四十的模样,做道人打扮。估计也是走了许久不见人烟,那中年道人看见丁母,主动走上来,打了个揖,只说是从长白山采药而来,不知道能不能在府上借住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