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认为“事有所不济,术有所不备,军有所不可出”,希望皇帝再宽限一些时日。
奏章递上,皇帝一阅之下,勃然大怒,当场下诏,直接剥夺了卢植的军队指挥权,槛送京师,判处减死罪一等,意思是原本应该杀了你,但陛下仁慈,饶你一命,改罚永久监禁于大狱。
接替卢植的是一代名将皇甫嵩,他接任之后不久,就顺利剿平了黄巾军。得胜归来,大家共推皇甫嵩的功劳,当为天下第一。
不料皇甫嵩却上书皇帝说:“我之所以能最终取得胜利,都是因为遵循了卢植先前的规划方略,按照了卢植先前的安排布置。”
这种说法太过离奇,卢植只是与贼人对峙数月,寸功未立,而披坚执锐,攻必克,守必固,成就大功的,却是你皇甫嵩啊。
百官纷纷上书抨击皇甫嵩:即使他有谦虚辞让的美德,也不应该拿朝廷赏罚来做人情。一时间,朝廷上议论纷纷,激起了很大政潮。
面对莫大功劳,皇甫嵩固辞不受,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为了平息政潮,只好应皇甫嵩要求,召开了一次高层密会,仅限于皇帝、三公和皇甫嵩参加。
皇甫嵩在会上摆出了大量事实和证据,最终三公公议:卢植确实是平定黄巾之乱的首功元勋。
因是密会,左史右史均不得与闻,而三公,又按例不得私传禁中语,只得终生对此守口如瓶。
在那个会议上,皇甫嵩到底说了什么事实,摆了哪些证据,说服皇帝与三公下此论断,却始终不得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