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的时候,按照医务部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参加讨论的大致五十个人左右。主要是中级以上的医生,还有医务部的人、以及其它医技科室的人,有的时候还会邀请护理或者相关人员参加。再后来,除了讨论以外,也研究业务技术上的事情,所以人员就逐渐扩大了。
这个疑难病症讨论的会议室因为位置原因,夏天里面特别闷热,冬季还有点儿冷。
按照医务部的安排,疑难病症讨论会在每周四的下午举行,而且是针对全院各病区和左右患者的。讨论的主要病例都是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疑问的患者,还有最近新入院的病人,以及近期有其它异常的情况,而需要路老师亲自下结论的病人。参加讨论的是各病区的科主任、医务部的主任、副主任和干事,新入院病人的主管医生也必须参加,只要是当天在班上的高年资医生,以及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所有医生也要参加。
这样算下来,每次能够参加疑难病症讨论的,大致也就是三十多个人的样子。那个时候,我们单位总共也就五十多个医生,完全可以坐得下。
后来,因为疑难病症讨论中,因为病情原因所涉及的相关科室增加了,护理部的主任、康复部的主任、科教科的科长,以及门诊部主任、药剂科和检验科的负责人等等,也都逐渐被列入了参加的范围。疑难病症讨论的学术氛围就愈加的浓厚了,以至于很多医生都要求参会,院长一看乐得不得了,多少年来被老院长魏玉成带起来的学术氛围逐渐又涨了起来,所以他的大笔一挥,哪个部门要求参加这个疑难病症讨论会他都批示:请医务部斟酌。
斟酌这个词语,当然是领导们惯用的、很虚伪的批字方法,其实潜台词就是让医务部在下次疑难病症讨论会前,一定要通知申请的部门,或者相关的人员参加。这样,我们的疑难病症讨论会搞得逐渐红火起来,让隔壁的儿童院和养老院很羡慕。有的时候,他们的院长和我们的院长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一说,他们每周都要带着一些疑难病症,由医疗护理的主要负责人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会。
再后来,除了疑难病症讨论以外,也开始接受科教科的建议,组织一些国内外精神科先进知识的学习了。当然,很多时候都是路老师主讲,还有请其它医院的专家来讲。再有就是所有外出进修,或者学习的人,不管时间长短,也不管是哪个口子的,在回来后一周内,也必须要安排在这个会议上做汇报。
那些比我来的还晚的新医生们,实际经验很少,所以也渐渐的很喜欢参加这个讨论会,因为毕竟我院顶尖级别的专家都要参加,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从最早的能够参加疑难病症讨论的差不多三十个人左右,发展到有的时候五六十个人,这个会议室没有扩建的任何可能,所以就只有在里面挤成团了。
在开展疑难病症讨论的同时,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是我们医院逐渐摸索出来的经验,一经开始就收不住了。所以除了主要对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上的研讨以外,还由路老师带队的专家组主持学术讨论,这样就能更快的提高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
刚开始建立疑难病症讨论小组的时候,由于魏玉成院长调走以后,多年来再没有开展过这样的业务讨论学习,全院近乎百分之八十的病人都被列为了讨论的对象,像排队似的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研讨,每周都很满。当然每个病区对自己病人的疑难情况大都有印象,介绍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是在路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学术的氛围是很浓的,每个人的提高也很快。经过了大概两年的时间,新病人和老病人几乎都经过了两次以上的研讨,对我这样处于中级水平的医师确实很有作用,比关在自己的病房只看自己的病人要好得多了。
现在的疑难病症明显少了很多,在对症治疗下,相当多病人的病情都得到了缓解,治疗效果明显,慢慢的都进入了康复期。所以,疑难病症的研讨就更加注重新入的病人和近期的学术研讨了。一般情况下,所有新入的病人,经过初诊和病区的观察期后,都要在一周之内,开展一次疑难病症的研讨。新病人的情况相对来说都非常复杂,他们之中有在社会上流浪了很长时间的、有在家里被关了很长时间的、有突发的或莫名其妙的、有被殴打导致的,总之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