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的人员到了,大家各司其职,先是所有人都一起行动,开个座谈会,再参观参观这个祖辈生活的老家。
夷州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七十的祖籍就是泉州所在省份,来这里,和回老家没啥区别。
交流中大家基本都在说普通话,这也不奇怪,夷州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祖籍语言是闽南语,但夷州毕竟是个移民形成的地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
尤其是八十多年前,军队的进入,更是丰富了各种方言,管理者为了便于交流,而推广了“国语”,就是普通话。
因此,实际上岛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在和其他人交流时,是说普通话,来交流的人虽然可能祖籍来自不同省份,实则多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或者说是期望登上舞台的人,他们也习惯用普通话。
只是夷州的普通话和各种口音融合,夷州普通话和穆兰习惯的普通话有些差异,总体区别不算大,至少不完全不影响顺畅的交流。
第一天的交流,穆兰感受到了对方在国文方面的造诣。每一个标点符号里都在表达出对大陆的感情,但,听的人,能感受到,其间从来都是将自己和夷州放在与祖国的同等、甚至是高出一等的地位。
甚至还有一种夷州的经济、文明远超大陆的并不算隐晦的表达,表现出自己和夷州愿意和大陆交流沟通,是一种上位者的‘施舍’。
感受到的这些,不是穆兰的错觉,不是他们不知道夷州目前和大陆的差距,是他们刻意为之,要捞好处,不愿承情,甚至不愿交换善意,反而想要打压一番,给出一种愿意要你们的帮扶是我们的施舍。
当然,措辞还是隐晦的,但那种感觉,不是错觉。
穆兰和几位同事交换了眼神,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早五十年,两方刚刚恢复交流时,当时的大陆确实百废待兴,刚开始走上经济振兴的道路。彼时的夷州,有着大量的黄金储备、平稳的岛内外环境、有效的经济政策,在经历三十年的基础建设和产业转型,正处在腾飞阶段。
当时最早一批夷州来的客商,确实有人有着一丝回报祖国的心态,但更多是来掠夺低成本劳动力、和眼馋大陆的各种优惠政策,是商业利益的决定。
大陆管理者当然清楚,但,以当时的状态,互惠互利,哪怕自己获利更少,抱着能开放搞活、且给自己离家的孩子一些补偿的心态,还是好好接待、甚至放低姿态。
夷州商人给大陆,确实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的机会。发展,不是夷州商人带来的,是大陆正确的政策、开放、改革、通过吸引外资、激发国内活力带来的。
之后没多久,随着夷州经历过发展高峰,经济开始逐年下滑。大陆夷州通商初期,大陆的GDP只有夷州一倍,在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几十年,大陆GDP在十多年前,就已达到夷州的二十四倍,这两年,已是三十倍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