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攒成一堆卖到废品收购站去,赚点零钱贴补家用。
几乎每天都能有一毛钱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三四十是不成问题的。
这些钱,她全都交给了妈妈,也换取了她在这个家的“安宁”。
没有打骂、只有漠视的安宁。
她9岁的时候,依然每天在家做事,很多邻居就问:“怎么不让书莘去上学呢?”
城里孩子,到了年龄,基本上都会去上学。上到什么程度且不论,小学是肯定要去上的。不然就是文盲,以后不可能找得到工作。
朱胜利和唐桂花为了自己的面子,让原主去上小学了。但是该干的活不能少干。
即便这样,原主也很高兴。
每天忙的跟个陀螺一样,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她依然很高兴。
就这样,读完了小学,上了初中。
现在是71年9月,苗书莘17岁,刚上初三。
朱建英18岁,已经高中毕业了。
刚毕业,没工作,正是下乡的好年华。
于是,街道办就上门来做动员了,说是动员,其实就是通知,告诉你,你家该有个孩子下乡了。
人家没有明确指名道姓让谁去。
家家都有一本账,你家有一个符合条件必须下乡的,就必须走一个人,但是至于真正下乡的是不是这个“该去的”,他们并不管。
朱建国高中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不用下乡了。
苗书莘其实也不用下乡,说起来,她算是苗家的独生女。就算来动员,也动员不到她头上。
但架不住朱建英不想下乡,鼓动朱胜利让原主替她去。
朱胜利对她还有几分疼爱,唐桂花又不重视原主,用原主来换取家庭和谐,她一点也不带犹豫的,甚至充当起了逼迫原主下乡的排头兵。
她直接拍板了:“就让莘莘替建英去吧。建英从小养的娇,没吃过苦,到了农村肯定适应不了。不像莘莘,在家干惯了活。”
她这个表态得到了全家人的赞扬。除了苗书莘自己。
亲妈一拍板,朱建英立刻就迫不及待的去给原主报了名,还领走了属于原主的下乡补贴。
所以,再有两天,她就该下乡了。
唐桂花已经亲自去学校帮她退了学。
“这两天,你就在家里准备准备吧。”
说是让她准备,可是唐桂花一分钱也没给。
昨天晚上,原主问她要点钱票,想去买点东西。原主甚至都没有直接要那100块钱的补贴,只希望母亲给她个十几二十块的,让她买点生活必需品。
然而,就是这样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唐桂花大声斥责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哪儿还有钱票给你?你到了乡下,只要勤劳肯干,就不愁没饭吃,日子说不定比我们还好过。我本来还指望你在那边过好了,能接济一下家里呢,现在你问我要钱票?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懂事儿的东西!”
原主只说了一句话,换来了唐桂花长达一个小时的唠叨,换来了继父的冷脸,换来了朱建国、朱建英和两个弟弟的冷嘲热讽。
苗书莘心寒了。她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决定,下乡以后就不再和这个家联系,以后也不会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