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占领朝鲜半岛开始

第403章 围攻相县

如今,两人没有武器、也不是正常格斗。两人都用王八拳。只能打成五五开。

袁耀被气得不轻,大喊一句:“来人啊,把他俩拉开。”

韩国禁军进入朝堂,两人老实分开。

袁耀直摇头,出言警告:“纪灵、桥蕤,你们这是恃宠而骄。朝堂打架,有点太过分啊。念你两人以往的功劳。又是大战在迹。就各罚你们半年的俸禄吧。若是再犯,撤销军职,去当火头兵。”

“末将知错。”

袁耀没理会两将,继续询问:“还有谁,有想法。说来听听。”

刘烨出来发言:“臣以为。咱还是见招拆招为好。齐军攻哪里,咱就守哪里。咱不死守,也不直接放弃。一切战事,围绕重要城池而战。咱可多建营寨、鹿砦,多挖深坑御敌。咱把城池当前营,我军主力做后营。咱一点点消耗齐军。”

袁耀指出问题:“咱韩国多平原。若齐军绕过城池。攻我军主力呢。”

“大王,这是在所难免的。大军团作战,还得靠士卒用命。守城或守营寨,是我韩军的优势。”

“很好。命桥蕤为主将,刘烨为军师,刘勋、纪灵为副将。领兵二十万,对抗齐军入侵。”

“臣等领命。”

袁耀询问下一个问题:“吴国的大军,什么时候来啊。”

阎象出来回答:“他们刚渡过淮河,在慎县停留一日,会立即北上。”

“很好。吴军到达后,就立即整编。至于主将鲁肃,听说只是一个书生。就让他做右军师吧。”

吴国没统一,实力很有限,只出兵十万。由鲁肃领兵,原因嘛,这两年来,鲁肃的军事见解,慢慢地表露出来。

三月中旬,韩吴联军,在项县会合。然后,开启整编。

一共三十万大军,鲁肃留一万,桥蕤留两万,做亲卫部队。其余二十七万大军,全部统一指挥。

鲁肃没有质疑,这种改编模式,他知道。这是诸侯讨董时,卢植制定的规矩。

……

齐国出兵这么多,无法同时集结。而是从各郡县出兵,他们有两个集结地,分别是梁郡与彭城郡。

梁郡这边,将会聚集齐国治下豫州、兖州的士兵,总共二十万大军。暂时由曹仁领军。召集将领有夏侯惇、夏侯渊、于禁、乐进等。

彭城郡这边,将会聚集青州、徐州的士卒,总共二十五万大军。由诸葛亮亲自领军。召集将领有典韦、许褚、太史慈、徐盛等。

齐军正在集结中……

沛郡太守袁胤下令:“沛郡各县,所有郡兵,全数到相县聚集。至于百姓们,都向南边撤。”

齐军集结需要时间,韩国军民,有时间南迁。

袁胤的任务是死守相县。这样一搞,相县就有五万郡兵,再征召一万青壮。守城之兵,就达到六万。守一波,还是可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五千年风华烟雨,是非成败转头空!家族流、从零开始、弱金手指奴隶开局,牧野之战中阵前倒戈历经武王伐纣、三监之乱、康叔立国、成康之治、平王东迁······且看白氏如何从艰难生存走向影响天下大势。——无魔世界会根据白氏实力的对比以此来决定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前期会比较贴近历史,后期将会架空历史。不是爽文,有脑,勿扰!
君子以懿文德
风蚀黄沙
风蚀黄沙
中原和漠北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资源,良驹甚至美女,连年战役不休。梁国作为中原大国,自是多国混战中的重要一派,梁国孝景皇帝十五年兢兢业业,终于以绝对的实力维系了边疆的稳定。好景不长,孝景皇帝离奇驾崩,梁国一时大乱,内有世家派系争权,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在这乱世之中,谁是棋子,谁又是布局之人?
茕玉
三国:草原为王,一统九州
三国:草原为王,一统九州
搭了一班穿越汉末的末班车,结果成为最惨穿越者,开局就是匈奴掳掠而来的奴隶。不过,奴隶又如何,传承在手,精进武道,做那三国第一武将。看周元一番谋划,翻身做主人,娶单于公主,掌兵权,霸匈奴,马踏草原。绛侯之后,周氏之主,为官并州,一统九州。这一次汉末之争,再无人能勾结外族,入侵中原,因为周元不许;这一次汉末之争,边郡百姓再不用担心为外族屠戮,因为周元不让;这一次汉末之争,必将因周元而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九牛五虎
拜占庭:从丝路杀出的骑砍佣兵
拜占庭:从丝路杀出的骑砍佣兵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进入贵族分地卖国的阶段,东方的土耳其开始进入历史的视野,意大利的诺曼骑士来势汹汹,佩切涅格进入灭国前的最后疯狂。神君阿莱克修斯也有其贵族的局限,最终招致十字军匪徒。大好河山待人收拾。另一边宋辽西夏大战,无意中从中原逃到西夏,又逃到了中亚。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接受希腊商人的雇佣,跨过塞尔柱,抵达君士坦丁堡。一路的磨练壮大了他的队伍,怀揣骑砍2系统的左千山,也对着欧洲世界起了想法。——
哦咦咦啊咦咦
将神一怒
将神一怒
曾经替国征战,保卫国门的他,被当做维护和平的筹码,送进了冤狱!军功被国戚强占,为隐瞒事实,满门被屠戮,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属下被驱逐,就连他的妹妹,也沦为血奴,给仇家的敌人续命输血,得知真相的他,手提三尺剑锋,踹开了牢狱大门,对着跪在满地狱卒前的战神们,冷冷地说道:“这一次,跟随我,屠门!屠国!屠天下不平之事!”
某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