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把钱给了何雨水之后,还在抱怨,“你说说咱们,正常上班时间干的活,出来的成绩不算加班,没啥钱,人家说咱领了基本工资了。确实咱们拿着国家的工资搞研发,也是应该应分的,可是你说这些文人,也是拿着国家工资的,他们上班时间写的东西,就能额外赚钱,这算什么公平。”
虽然那些能拿千字十五的都是真正的大佬,大部分人也是苦心孤诣一两年,憋出十万字,然后去赌千字四块的最低标准,而大部分人是赌不赢的。但是和戏曲演员一样,正是这些头部文人造成的幸存者偏差,让大家对文人的收入产生了极大的不满。问题是和那些戏曲演员一样,你发了财,也向相声演员学习,没事哭穷,也没人说你啥。他们也显摆,戏曲演员是在报纸上发文吹嘘自己多厉害,能挣多少钱。这些文化人,那是绝对在生活上不亏待自己,那真是吃头份,喝头份,领导面前充大辈。七八十的老头娶个十七八的小媳妇,婚礼还办的满城风雨的,你说招不招人恨。
而且这还是是个头呢,现在文人书稿付印那就是按照千字多少钱直接买断,一本二十万字的书稿,按照千字十五,也不过才三千块钱,要是按照千字四块,也才八百,好家伙,也才八百,八百块钱是一个普通工人两年的全部收入。可是这些人基本上还都担任着一些职务,有工作的,领工资的,而且工资并不低,基本都在六十块钱以上。正常情况下,一般的记者,或者写豆腐块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文学爱好者或者工作者他们很满意。
但是那些作家可不满意了,多次给领导写信,就一个意思,我的书出版社直接用一笔钱买断了,然后他印多少都和我们没关系了,你一本书印上十万册,但是就给了那点稿费不公平,是白嫖他们的劳动力,不利于大家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所以后面稿酬里面又加了一笔钱,叫印数稿酬,这笔钱以千册为单位,依次递减,还比如那本二十万字,千字十五的书,基础稿酬定死了,三千块钱,印一千到五千,每千册额外支付基础稿酬的百分之八,如果印五千,就是三千乘百分之八再乘五,就是一千二。五千到一万,额外每千册支付基础稿费的百分之六,如果印一万,就要再加上3000×6%×5,又是900。一万到两万是百分之五,印两万册就是3000×5%×10又是一千五。这样加起来,总稿酬就达到了3000+1200+900+1500\u003d6600,是不是很离谱了。在往上呢,统一是百分之四,如果印到四万册,还要再加上3000×4%×20,两千四百块钱,是不是更加离谱了。一本书挣二十万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这么离谱的稿酬只有部分头部作家能拿到,但是大家记住的可是整个作家群体,甚至是所有的文字工作者。终于一群人不干了,工人,农民,基层干部,医生,老师等等各行各业,给上级写信说明稿酬实在是太高了,已经让这些文人过上了大老板的生活,已经完全脱离群众了。为此文化部门建议鉴于“过高的稿酬标准,使一部分人的生活特殊化,脱离工农群众,对于繁荣创作并不有利”,所以希望各地报刊、出版社将稿酬按当时标准降低一半。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些人组团穿着破烂衣服,拿着破碗到当地工厂,机关门口要饭,并且在文章和书里,暗戳戳的讽刺国家,最终两方妥协,降低百分之二十,部分进步团体,选择降低百分之三十。
但是这些事发生在58年底,59年初和六零年初其他人也经历了两次降工资,六类地区一级机工由56年定的42.5降薪到了大家熟悉的33.5,八级机工由原来的123降低到了99。大家的降幅也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而稿酬并没有跟着下降,就等于大家的工资一起降了两成,甚至工人降得还更多,所以大家对文学工作者,甚至扩大到了文艺工作者的意见就更大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说这些人要是有了机会,会不会挨收拾。所以有些聪明人意识到了这里面的风险,直接给出版社写信,说:我领着国家工资,已经够我吃喝了,我的作品就是在我工作期间创作的,是我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国家已经给过我工资了,实在不应该再要稿酬。然后直接拒收稿酬,到了比较危险的时候,人家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基本没出啥问题,甚至公开批评当时文学凋零,都没事儿,是不是不可思议。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就是还执行的买断稿酬,都已经高到让金工这种大工程师不满了,更别说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