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什么?儒学正是自己慢慢变成汉武帝想要的模样,最终才得到接纳,并非汉武帝的第一任老师是儒生的关系。
在三年之中,其实没有发生太多新鲜事。
首先,汉国、魏国和韩国对“晋阳”地的联合围困到了第四年,发生变化的是赵氏与中山国化干戈为玉帛,两个势力联合起来在对抗汉国、魏国和韩国。
然后,赵毋恤用“唇亡齿寒”成功地说服了中山国之主肥可。
由于中山国的国主之位不是父死子继的传统,肥可与前任中山国之主并没有血缘关系,赵毋恤才有成功说服新任中山国之主的可能性。
中山国在后面确实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旦赵氏遭到覆灭的话,汉国、魏国和韩国没有道理放过中山国,他们醒悟过来之后选择暂时放下与赵氏的恩怨,改为与赵氏联合对抗汉国、魏国和韩国。
在中山国改变立场之前,他们有再次与汉国、魏国、韩国结盟的诉求,奈何再一次遭到拒绝。
那么结果很明显了!
汉国、魏国和韩国对中山国根本不持半点善意,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将中山国放在眼里,中山国应该怎么选,变得不存在任何疑问了。
要说有发生什么大事的话,越国已经宣告覆灭。
那是吴国一边与楚国作战,孙武统率五万吴军对抗十余万楚军,作为一国之君的夫差亲率六万吴军攻打“会稽”城。
越君勾践亲自指挥都城保卫战,一边向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国家求援,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没有得到外部有力的支援,最终都城被攻破,人也再一次被俘。
这一次,吴君夫差展现出了果决的一面,毫不犹豫的处死了百般想要苟活的勾践,又下令清除越国公族一脉,随后率军赶去支援孙武。
得知消息的那一瞬间,汉君宵想到的是“卧薪尝胆”在后世不会那么出名,另一个“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也没有了。
在越国灭亡之后,吴君夫差虽然杀尽了所有能够找到的越国公族,他却是吸收了包括文种在内的很多越国臣子。
当然了,那些人能够为勾践所用,不一定愿意为夫差效力,愿意效力其实也讲个契合度。
“君上。”范蠡上了章台的顶上平台,先对汉君宵行礼,随后又对汉宽行礼。
汉君宵不用回礼。
汉宽站起来,规规矩矩向范蠡行礼,口称:“上卿。”
这个“卿”本就是诸夏文明体系的一个尊称,一开始与地位或官职都无关,后面才慢慢在各国有另外的附加价值。
汉君宵已经有意祭出“军功爵”制度,目下正在进行相关的铺垫,其中包括设置一些客卿职位,用来吸纳他国的人才。
范蠡被邀请坐下,喝了一些汤水,一边听汉君宵检查汉宽的功课。
等待两父子的功课结束,汉宽行礼离开之后,范蠡才讲话。
“君上,臣今岁便率军北上,不知君上有何嘱咐?”范蠡问的不是军事上的事情。
汉君宵知道范蠡是在问怎么来最终对待义渠人。
关于这个话题,汉国君臣讨论了很多次,真的是时候下达最终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