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生存指南

第390章 进入比烂的时代了?(6K)

曾经的荀跞被视为软弱之人,原因在于担任元戎时期无法压制国君。

当时,晋君午有赵鞅这个打手,两人联合起来才形成对智跞的压制。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就任元戎职位的赵鞅应该保持传统,担负起压制国君的任务,结果给怂了。

结合智跞担任时期赵鞅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可以将赵鞅视为卿大夫之中的叛徒了呢?

“有过一次背叛,晋君午不会再相信赵鞅。赵鞅很清楚这一点,怎么又自绝于卿大夫了呢?”极可能很多人是这么想的。

晋君午当然不会再信任赵鞅,可是赵鞅进行服软,不排除两人进入到互相利用的相处模式。

其实,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对抗的同时进行合作。

知道晋国的传统艺能是什么吗?长篇累牍的史书就显示出一点:内斗!

惯于内斗的晋国却是能够长久称霸,不得不说的是显得同一时期的各诸侯国有点不行。

晋君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心情愉快地退场了。

“仇由一地如何安置?”赵鞅无视了众人各种目光,问道。

智宵与魏驹对视了一眼,他们之前已经与各自的家主进行过商讨,得出的结论都是不打算占有仇由。

魏氏的未来重心在南部。

智氏未来的重心在西部。

两个家族不打算再多添一块飞地,智氏还要顾虑将赵氏逼得太狠带来的意外。

可能是刚才表现不好的关系?赵鞅不想再激怒智氏与魏氏,主动说道:“我欲得‘仇由’地,愿割土置换。”

这件事情不与韩氏关联,韩不信和韩庚也就主动站起来告辞。

智申和魏侈出面与赵鞅沟通,很快就协商完毕。

新占的“仇由”地尽归赵氏所有,赵氏拿出“赵”地的一部分跟智氏和魏氏交换。

赵鞅为了避免争执,很主动地按照面积大小进行置换,源于“赵”地城邑、村落和开发度较高的关系,哪怕置换的土地面积相等,其实是让智氏和魏氏占了不小的便宜。

置换封地当然需要其它的手续,只不过司徒、田部史由几个卿大夫兼任,不存在什么多余的波折,最终让晋君午盖章认证也就算完事了。

这一次,晋君午没有任何刁难,爽快地盖下印玺,事后脸上的表情却很玩味。

晋国的卿位家族频繁置换封地,显示出了不寻常的一面,有点正治(故意错字)敏感度的人都能察觉到不妙,太核心的东西却是一时半会没法想清楚。

在以往那种各家族封地犬牙交错的状态,不止治理难度不小,有点风吹草动也会闹得人尽皆知,压根就不存在保密性质。

一旦某家族的封地集中在一块,治理起来更加方便,征召和调动军队更为便利,同时因为某个大范围内都是同一个家族的封地也可以保证隐秘性。

同时,因为封地足够大,只要找到一些有利地形修筑关隘,安全上可以得到更大的保障。

即便是无法修筑关隘,封地大就代表战略空间足够,起码不会在爆发的短时间内被一下子整个凿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缓冲和进行准备。

出征归来的人评定好战功,无疑就是智宵的功劳最大,再来便是魏驹了。

另外的卿大夫无功有责,只不过晋国的高层赏罚制度基本崩坏,选个场合玩一手自罚三觞酒基本就算揭过。

中下阶层的赏罚不由赵鞅这位元戎全权掌控,将会由各家主自行裁定,历来就是这么一个规矩。

智宵和魏驹变成了出征归来后最忙碌的人,他们需要划分出战利品对有功者进行赏赐,惩罚则是早在战场就已经实施完毕。

走到当前的历史篇章,晋国不止在高层个的赏罚崩坏,大部分家族对中下层的奖励制度其实也已经堵死了。

大多数卿位家族不愿意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奖赏有功者身上,拿出职位奖励更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搞得是一种任人唯亲。

中小家族掌有的资源就那样,他们能够任命下去的职位更少,想要维持赏罚分明都办不到。

智宵与智申进行了商议,考虑到未来要做的事情,绝对有必要收买人心,决议往丰厚了奖赏本阵营的有功之人。

大批的物资出库运往有功之人的家中,一个个职位被安置了下去,属于智氏阵营的人无不感到惊喜。

魏氏那边在得知智氏的做法,他们经过商议之后,魏侈力主选择进行效仿。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智申说的是《德道经》的一句话。

当前确实是叫《德道经》,《道德经》是后人给的书名。

相关着作李耳(老子)已经创作出来一部分,只是在小范围内给人鉴赏,也是一种验证过程的讨论,来确认到底有什么需要修改的篇幅。

智申知道《德道经》还是智宵派人特地去向李耳求来,得到的是一些初稿和原稿。

什么叫初稿?就是由李耳亲手书写,还是属于没有验证和编册的性质。

原稿就是笔者本人亲写。

将东西拿到手的智宵另外抄写,把原稿给保存起来,要么是让子孙后代妥善保养留存,不然就是会作为陪葬品,到时候看具体的情况。

正在验证自己所学的李耳,谁去向他要书都会给,只不过还是会看菜下碟,比如智氏前来讨要给出的是初稿和原稿,其他人给的则是二把刀抄写的了。

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智氏是霸主国的卿位家族,再则智氏也没有白要,答送了一大批物品,其中包括了纸张和新式的笔、墨、砚。

李耳是厉国人,他的母国早就被灭,一度成为楚人,后来去周王室治下当图书馆管理员,历经“王子朝之乱”被驱逐出“洛邑”归乡。

在家乡呆了十来年的李耳重新前往周王室治下,只是不在居住“洛邑”城内,到一名叫尹喜的周王室大夫封地里安家。

智宵也是好不容易才打探到李耳的居住地,随后没有费什么功夫就就获得了《德道经》的初稿与原稿。

为什么智宵愿意找孔丘拜访,没有特地去拜访老子呢?原因是晋国的卿位家族核心成员不好进入周天子的直辖地,太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猜测。

实际上在当前时代,晋人对李耳的学说比对孔丘的学说更排斥!

李耳的学说追寻“小邦之治”这一种,也就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什么意思啊?用于正治主张,其实就是觉得国家小一些比较好,认为大国太爱制造纷争了。

智申不是文盲,看了李耳的一些文章,能够品味出正治主张,基于晋人对大国的追求,与其他晋人一样排斥李耳的学说。

晋国是一个什么国家?直白说就是崇尚军果主义,确确实实也是一个披着国家外衣的军团,讲究的是团队配合,要求每一个人都能遵守纪律,核心就是只要能管就什么都要管。

这样的晋国怎么允许每一个人各过各的?真要是这种情况,别说试图争霸,该是等着被人干死了。

所以仅仅是那种主张,一下子就要劝退所有诸侯,其它主张干脆就不用听,连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治,无所不为”的念头都生不起来。

因为李耳的各种主张,知道知晓其主张,每一个人都会选择敬而远之,并且不会帮忙宣传其学说。以至于在后世鼎鼎有名的老子,他在当前时代属于一个透明人。

智宵不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认为李耳的一些学说很有价值,包括“无所不为”这个核心,以及一些用兵上的理念。

事实是什么?李耳跟孙武在用兵上的主张一样,他们都着重“用兵以奇”这一个观点。

“我闻你邀李耳?”智申有心奉劝智宵别跟李耳接触,考虑到看不懂智宵的很多操作,不太敢过份干涉。

智宵答道:“我闻李耳欲往秦川,愿以资助。”

厉国没有灭亡之前,李耳有传承自祖先的封地,后来楚国可没有给保留封地。

所以,李耳现在过的日子是靠人接济,搞到后面一人一牛向西给失踪了。

等李耳要出函谷关那一年,他已经是年近百岁的老人,没有护卫的情况下,别说是百岁老人,壮年孤身行走于野外,一样要给野兽加餐。

智申困惑地问道:“范蠡等人已在刺探秦国,何需安插人手在李耳身旁?”

智宵答道:“李耳乃是典藏室之史。”

有行动之后,智宵陆陆续续得到范蠡等人的回报,只能说状况百出外加意外不断了。

秦国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也是一个异常排外的国家,伪装成商队前往秦国刺探军情各种不顺利。

李耳是一位学问人,重要履历就是当过典藏室的管理者。

有那一个履历,秦国君臣得知李耳进入境内,哪怕是求着默写一些典籍,想来会进行接待,也会乐意随之游逛。

智申认可了智宵的布置,只是说道:“李耳学说不可广传。”

在利用李耳打掩护刺探秦国的这件事情上,智申并未觉得有什么错,甚至认为过分礼遇李耳了。

而智宵知道李耳向西之后就此失踪,派去的人是会刺探秦国的情况,何尝不是在保护李耳呢?

因此,智宵心里也没有什么负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东宫
大明东宫
再没有比如今更好的岁月了,天子仁德、朝堂安定、国本稳固!当太祖太宗的时代远去,英庙时的屈辱被遗忘,成化年间的惶恐散去,弘治朝的暖风抚着人的脸庞,中兴的梦也在人们的心头缠绕,未来好似都在预想的轨道上。梦终究是梦,太阳的光芒总因黑夜收敛。“北伐,了祖宗夙愿;南平,扫诸般不臣;西进,拓国朝疆域;东讨,扬皇明至威。”当东宫堂而皇之的在朝会上发出这样的声音,看着龙椅上病态的天子,百官明了又一个新时代来了
一品天高云淡
水浒之开局干掉史文恭
水浒之开局干掉史文恭
铁棒栾廷玉,神枪史文恭,都是水浒中武力上佳的人选。王小飞穿越后手气不错,开局便干掉了史文恭,一段离奇的水浒故事,就此开启……
该昵称已被使用一万次
马背上的戍边人
马背上的戍边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顽童稚子声犹在,恍如隔世抿恩仇”许戍声呢喃着说完后,最终力竭...
最爱喝AD钙奶
卿卿之重生三少主
卿卿之重生三少主
重生成为刚刚溺水而亡的新川三少主尹岸,本无意争夺川主这个位置,但是众人虎视眈眈,他为了保全自己跟夫人的命,究竟会做出什么选择?
练习了两年半的练习生
大理寺小郎君
大理寺小郎君
反派开局,大理寺丞元博深陷危机,何以解困?唯,一骑绝尘,横贯古今。皇帝:爱卿盖世神勇,乃为社稷之柱石啊。公主:你已经位极人臣,还不快请旨娶本宫?女剑客:我说过,谁帮我家门雪耻,便会以身相许,今夜来我房中。外邦女帝:从了朕,许你一国。
梧桐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