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就是,能力可以低一些,忠诚度一定要高,有再强的能力却不忠心于自己,能力再强又与上位者何干啊?
得到明确答复的人正要失望而去。
智宵站起身来,有一说一地说道:“宵并不知晓诸位才能,诸位或可在我麾下效命?如有才能,绝无辜负可能。”
前来谋求一官半职的人,他们都听懂了。
无非就是先给智宵效力,大家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具体能不能得到重用,看是不是有能力,相处的过程是不是愉快了。
大多数求职者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们万般愿意投效到智宵麾下,哪怕最终未能得到重用,只要能给智氏效力,个人的名声就会涨一大节,家族也能得到智氏的庇护,哪有拒绝的道理。
一些有更大追求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绝不止是办小事,认为只有办大事才符合自己的能力。只是吧?他们为什么不理解一点,办大事的人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办起。
当然了,人与人的机遇并不一样,有些人还真的是出道即巅峰。
来客不管选择了什么,一一告辞离去。
豫让等人都走之后,问道:“世孙,孔门弟子一无所得?”
智宵讶异说道:“仲由已是‘孟门’尉,冉有乃一邑之令,宰予、叔仲武、公西赤有‘宾客’之职。如何不是重用?”
目前在给智宵效力的孔丘弟子并不少,比较出名的便是仲由、冉有、宰予,不出名的人数约有三十多。
豫让觉得智宵就是故意错解意思。
去年不是发生楚君邀请孔丘前往做官吗?随后孔丘以及一干弟子在陈国与蔡国的边境被堵住围困,事情够大闹得世人皆知。
不管是嘲笑还是怎么看待,总之孔丘以及弟子又狠狠地出了一次名,尤其是孔丘明确知道抵达楚国无法出仕还坚持前往楚国,进行议论的人就更多了。
且不论孔丘和弟子的名声怎么样,知道他们存在的人太多,名声效应带来了很多的后续,其中包括一些本来对孔丘以及弟子没兴趣的诸侯,慢慢开始让孔丘的门徒在本国出仕。
例如说端木赐,他得罪了卫君元差点被驱逐,目下却是在卫国成功出仕了。
其余待在鲁国没有外出游历的孔丘门徒,不少人获得了给“三桓”效力的机会。
那些门徒并没有因为孔丘是遭到“三桓”驱逐才迫不得已离开鲁国,选择不给“三桓”进行效劳,一个个开开心心接受位置,尽心尽力想要一展所学。
风向似乎是变了?接下来就看那一帮门徒能不能证明自己。
豫让的想法就一个:大家都在那么干,智宵怎么能够不意思意思,好歹要让人情世故过得去。
智宵的想法则很现实,想道:“那些人的能力绝对有,只是……极可能在晋国待的时间不久,随时都有挂印而去的可能啊!”